关闭

澳际学费在线支付平台

本科毕业是出国、读研还是找工作?

刚刚更新 编辑: 美国 浏览次数:620 移动端

  一位清华大学毕业的博士生,现在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后研究员,最近突然在参加一次活动中表示:“至今回想起来,当初读博士的选择并不是一个慎重的经过充分调研和思考的决定。”

  按理说,这位在大学期间就屡屡获得清华各类顶级奖学金的学神,一定应该是一位对科学有着强烈的热爱、天资过人且十分刻苦的人,在他履历上所出现的种种,也恰恰表明着,他的高学历为他带来了众人的艳羡和万里挑一的工作机会。他本应是“高学历”的最直接受益者。

  可正是这样一位处在“学历食物链”最顶端的天之骄子,竟然也在内心深处,隐隐怀疑自己当初读博的决定是否正确。

  足以见得学历这件事,是盘旋在每一个年轻人头顶,不知该如何抉择却注定躲不掉的一个话题。

  1:人生的岔道口

  每一个面临毕业的大学生,都不得不做一道终极选择题,那就是毕业之后是该出国、读研,还是直接找工作。

  出国能开阔眼界,也会成为履历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可是当大批大批地人选择远渡重洋去求学的时候,“海归”早就不如当年那般受人待见。更何况,在出国留学的人中有相当一部分,都只是靠着砸钱“买”个文凭,给自己镀层金。

  继续读研,是当下大多数人会选择的一条路。可是在大街上研究生一抓一大把的社会里,研究生的工作待遇越来越无限逼近本科生。很多人本科毕业找不到工作,觉得读个研之后就会好很多。后来才发现,研究生毕业,依然还是找不到工作。

  于是我们能够听到越来越多的“读研无用论”、“读博无用论”。因为似乎从“就业”这一指标来衡量,读研和读博能够给我们的助力和加分,越来越少。

  很多人想到这里,脑子一热,大腿一拍,就觉得不出国了、也不考研了,直接找工作!或者更加豪情壮志一些,直接自己创业!

  然而冰冷的现实却总是给人一记响亮的耳光。

  所以面对选择我们总是那么纠结,谨慎得如同第一次自己过马路的孩子。生怕迈错一步,便就此改变了自己一生的轨迹。

  2:笼罩着每一个人的“学历崇拜”

  8090的一代人,从小生长在“素质教育”的大旗下,我们每天听到的口号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可大多数孩子真实的童年记忆,依然是奥数、英语、写不完的作业和上不完的课外班。

  并不是说我们依旧在披着“素质教育”的外衣,行“应试教育”之事。我们必须看到许许多多的学校在发展素质教育方面所作出的努力,只是就当下的社会环境而言,纯粹的“素质教育”,是不存在的。

  我们不过是在“应试教育”的前提上,尽可能地“素质”起来。因为归根结底,当试图评价一个人的“素质”如何的时候,我们最先想到去看的,还是他的成绩。

  你中学时代的老师是这种思维。你的父母是这种思维。用人单位是这种思维。

  包括你自己,也是这种思维。

  这是笼罩在我们整个社会的“学历崇拜”。

  在大多数人眼中,“学习好”、“学历高”这样的一个优点所散发出的光芒,几乎可以掩盖和照亮一个人身上所有的薄弱面、甚至是阴暗面。

  经常能够听到两个家长相互寒暄时的类似对话:

  “瞧你们家孩子多懂事呀,在家还主动帮你做家务。”

  “哎呀,会做家务管什么用,成绩还不是一团糟。哪像你们家儿子,学习那么好,人家才是把心思花在点儿上了!”

  只要学习好,不懂礼貌、不做家务、不合群、甚至生活不能自理……所有的这些都可能会被原谅。

  这样的原谅不是平白无故的宽容。这种原谅背后的逻辑是:只要把学习成绩搞上去、拿到高学历,其他的一切问题,都能够随之而改变。就比如我们总觉得“学习好”的孩子就应该“更乖”、“更有道德”,所以当我们看到复旦学生投毒案、北大学生弑母案这样的新闻时,我们觉得毛骨悚然。因为这与我们的心理预期不仅相差甚远,而且背道而驰。

  还有一句话,在备战高考的那些日子里,也曾日日萦绕耳畔:

  “挺过了高考,你们之后所经历的任何困难都不过是小菜一碟!”

  这句话恐怕是我听过最信誓旦旦、美好又励志的,谎言。

  它给人造成一种奇妙的错觉,就是人生所有的黑暗,都会止步于高考。迈过了高考这道坎儿,考上了重点大学,便从此走上了通向成功的康庄大道。

  我们就是这样被蒙在鼓里,直到真的到了大学、接触了社会,才发现高考不过只是人生一切真正挑战的开端而已。面对高考,我们不用想那么多,只要尽可能地把成绩提上去;可是面对出国、读研和找工作的选择,我们一下子就迷茫了。每一条路都有花香硕果,却也布满荆棘坎坷。我们不知道这其中哪一条,才是自己该走的路。

  3:左手右手,皆为地狱

  这样的“学历崇拜”带来了两个非常不好的社会习惯,就是我们总是给“高学历者”过分的敬仰和期待,却对“低学历者”过多的怀疑和忽视。

  在这种前提设定下,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拿到尽可能高的学历,即使不读博士,至少也要拿个硕士文凭吧?

  就像在选择大学时听到的一句话:“958、211对于大学来说,是一道坎儿。”硕士文凭何尝不是这样?很多用人单位的应聘条件里,一句“要求硕士及以上学历”,就把多少人想要毕业后直接就业的想法,扼杀在了摇篮里。

  比这更加让人心里别扭的是,很多人明明想明白了,愿意毕业后直接就业,同时对自己的能力有足够的信心,却仅仅因为别人的评价,而选择继续读一个硕士学位。各类高材生烂大街的形势之下,似乎不读到硕士,都熬不过过年回家时七大姑八大姨的盘问。甚至有热心肠的阿姨想要帮你搭红线,都会暗暗嫌弃你学历太低很难找到合适的人。

  有多少人都是这样半推半就地走上了读研的道路啊。我相信那位提出反思的清华博士,当年也曾有过这样的心理。

  为了成为“别人眼中更好的人”,我们总是更加轻易地忽视了自己原本的需求。

  更可怕的是,那些在你读研期间把你捧上天的七姑六姨,态度很可能在你毕业后发生三百六十度大反转。

  “还研究生毕业呢,每个月挣得还没人家没读大学的挣得多。”

  对于出国而言也同样是这样。

  ——所谓期望越大,失望越大。过分的“学历崇拜”会成为错误的风向标,也化作无形的新枷锁。

  当我们熬尽了青春去追求一个学术梦想的时候,走出校园才发现,迎面走来的社会告诉我们,它笑贫不笑娼。

  所以你有没有发现,当你为了不断满足别人对你的期待而决定自己前进的方向时,你几乎很难始终走在正确的路上。因为别人对你的评价,永远只关注当下的你;而只有你自己的思考,能够思量到你的未来。

  4:说到底,还是“按需所取”

  在蓝领挣得比白领多的年代,我们到底还有没有必要费尽心力地十年寒窗?

  又或者说,如果我的终极目标只是“挣很多钱”,那我干嘛非要追逐那一纸文凭?

  细数自己读了这么多年书,毕业后的工资可能还敌不过校门口卖烤冷面的大叔,难免会让人想要更加迅速地逃离校园、到职场中大展身手。

  那么“学历”还是否有必要?那些用人单位,又干嘛要用一道道学历的杠杆,拒众人于千里之外?

  一个人的能力其实很难再短时间内做出“准确”的衡量,而用人单位面对众多的应聘者,通过学历来进行筛选,无疑最为高效,也最为靠谱。因为一个人在大学当中所能学到的,远不止是那些课本上高深晦涩的专业知识。大学的学习生活,锻炼着一个人本身的学习和适应能力,包括信息检索、阅读归纳、待人接物等等。而这些都是在工作中起着至关重要作用的能力。

  所以,不要抱怨。因为即使你是用人单位,你也会把学历作为应聘者的敲门砖。只不过,不同的学习阶段和环境,必定会有不同的侧重点。本科阶段,得到锻炼最多的大概是一个人整体的统筹适应、自我学习和与人相处的能力;研究生和博士阶段,更加侧重科研能力的培养;出国留学,则能够给你开阔的眼界和思路、过硬的语言优势等等。

  那位清华博士的反思,大约也是想要表达,相比于自己读博士所习得的能力在未来工作中起到的作用,他为了攻读博士所付出的时间和精力,显得有些事倍功半。因为或许他将同样的时间精力投注到其他事情当中,能够收获到更好的效果。

  面对人生的岔道口,恐怕任何人都无法保证,自己做出了足够正确的选择。因为生活处处布满着未知,我们可能永远无法料想,今天一个不经意的决定,会在经历时间的蝴蝶效应后,对将来的自己造成怎样的影响。

  出国、读研、找工作,何路是归途?这是摆在每个青年人面前,亟待回答的问题。

  逃避是没用的,因为你要明白,你逃不掉的。

  能够将做出错误选择的几率降至最小的方法,恐怕就是我们在面对这道选择题的时候,不应该有任何的“心理预期”。

  不是毕业后直接就业,就一定能先发制人,独领风骚;也不是有了硕士和博士的文凭,就能在职场中所向披靡;更不是出国游学一遭,回国就能被众星捧月般敬仰……

  抛开所有我们自己意淫出的想象,专注于每条道路本身,才可能做出不让自己后悔的决定。

  也不必因为过分紧张而举棋不定,或许“选择的对与错”基于整个人生而言,本就是一道伪命题。对于兼具信心、勇气和毅力的人而言,无论哪一条路,都终将殊途同归。

立即咨询
  • 澳际QQ群:610247479
  • 澳际QQ群:445186879
  • 澳际QQ群:414525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