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澳际学费在线支付平台

摸清“英国教学体制”真的辣么难?

刚刚更新 澳际教育 编辑: 浏览次数:774 移动端

  首先,英国常见的授课形式有哪些?

  讲座 (lectures)

  和国内大学比较相似,英国的Lecture就是我们常说的“大课”。通常以老师会提前把上课要用到的PPT和阅读材料传到网上以供大家提前熟悉。讲课时,老师也会围绕每堂课的专业理论知识,进行一到两小时的讲解。如果学生有问题或者疑意可以随时打断提问。当然,如果内容安排合理,老师通常会在结尾时特定留出一些时间供大家提问。

  通常,每周的Lecture都会有一个新的知识主题。如果对课题的不熟悉,再加上讲课节奏较快、信息量较大,大家发现对这些知识难以消化。这就需要我们在课前做预习工作,否则对于很多语言还有障碍的同学来说如听天书。

  小班课 (Seminars)

  小班课通常会将大课学生分成10-20人不等的几个小组,每组课时约为1小时。小班课以老师发起话题,同学自由讨论的形式进行。相对大课,小班课更为随意轻松一些,允许学生自由发挥,提出问题和大家一起探讨。

  通常小班课成员会被随机分配成几个讨论小组,大家自由发挥,献计献策。讨论完毕后,老师会针对每个小组的总结陈词作出一些点评。小班课不仅是论文写作idea的源泉,也是供大家交流融入环境的好机会。对于很多怯于开口的中国学生来说,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在课前完成阅读材料,做一些笔记,提出一些问题和观点,这样到了课堂上就不愁难以融入。“课前预热”这一环节,就和跑步前的热身一样,你若是懒得花点儿功夫活动活动筋骨,那可别怪上路不小心拉伤了肌肉,自己疼不说,面儿上还挂不住。

  除了以上两种最常见的课程类型,各个科目也有自己特色的教学模式,比如:考古建筑等工科专业会有外出实地考察课(fieldtrip);新闻专业或是理工科同学会有每周的实践课(workshop)。

  如果说国内大学更加注重学生在知识和专业技能方面等量化的积累,那么英国大学则更注重学生清晰、辩证、审慎这些思维特质。这些在中国大学里常常被我们忽略的思维习惯,恰好是英国大学的教授最常强调的。

  无论是平时的课堂讨论还是论文作业,英国人都很忌讳流于表面、拘于套路的浅层讨论。某种程度上,或许是我们从小接受的中文教育模式奠定了国人的思考方式和智力习惯。比如,我们的语文教学常常陷入一种重视文采多过理据和逻辑思考的误区。而在英国,无论是文科理科都需要很强的辩证思维能力(critical thinking)。拿学术论文中的文献引用为例,很多国内同学喜欢在论文中引述所谓“公理”、“名言”等作为依据,而英文学术写作中最重要的是你如何能够从不同的角度辩证分析一个理论,并用相似或迥异的理论互相支撑或驳斥它。辩证思维无时无刻不在体现。老师希望看到的是你思辨的过程,而不是全盘接收某一个观点或者理论。有时,大家需要一点儿“挑战权威”的心态和勇气,因为批判不等于全盘否定,而是要你从不同的角度来挖掘一个理论的适用性的支撑性。

  英国人对于“严谨”的追求程度也是颇为可观。这点在学术写作体现的尤为明显。除了在论文引述方面的学术规范,连用词和句法都十分地考究。许多中国学生喜欢在论文写作中用到“many scholars”, “ largely influence…”等词汇,但其实在英国教授眼中,这样的表达在标准的学术写作中不够严谨、具体。到底many指多少个, largely指多大?你都需要提供实实在在的证据来说服读者,而不仅仅靠这种语言的修饰。所以,对于有些习惯了在论文中“移花接木”“拼拼凑凑”的同学,在严谨的英国学术风之下怕是行不通了。

  仔细对比,不难发现中英教学模式中的差异性。对于很多刚走入新环境的同学来说,除了攻破语言大关,尽快培养自己全新的思维模式也是拿到好成绩至关重要的一步。

       更多资讯,欢迎致电0371-60278800转澳际留学英国部张老师

  • 澳际QQ群:610247479
  • 澳际QQ群:445186879
  • 澳际QQ群:414525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