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澳际学费在线支付平台

出国留学到底学什么

刚刚更新 澳际教育 编辑: 浏览次数:1341 移动端

很多家长并未想清为何送孩子出国,送孩子留学是去学什么。在准备出国前,我认为先考虑清楚这个问题比较重要。今天分享的是我推心置腹的建议。其中我觉得留学中收获最多的,是那些看不见的东西,比如『同理心』和『跨文化沟通能力』。

我在曾经的多次与家长和孩子互动中清晰地发现,很多家长实际上并未想清为何送孩子出国。我问不出我想要的答案,可从他们的回答中,我听出了两种心态:一种是我不想让孩子参加高考,另一种是出国好开眼界。前者把留学当成了一条出逃之路,后者则混淆了留学与游学的概念。

 为什么留学?

此时大人和孩子不妨好好聊一聊,也可以听听孩子的想法,他到底想不想出国,原因何在?

如果孩子出国的理由是充分的,他希望远赴他乡,用美好的青春去学习一些东西,那无需旁人的游说,他自有坚持。如若相反,他认为国外的机会还不如国内,或只是随大流跟风的话,那还是再三考虑下吧。

那么留学的意义究竟何在?我以个人的经验和感受,做一下分享。

1、国外拥有相对过剩的教育资源

美国大约有3000多所大学,但因为人数少,因而人均的教育资源较丰富。此处所讲的教育资源并非单指实验室、教室等这些硬件设施,更有“教授对学生有更高的关注度”这些软件条件。

我现在不太敢去中国大学,哪怕是211、985的大学,只要对学生们稍作观察就会发现,其实很多孩子现在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或者说他们不知道应该朝哪个方向去努力。

从十几年来被大人们管着逼着去读书的状态,急速进入到一个没人管理的真空状态,孩子们很多时候,他需要的不是一节一节的课,可能是一两位真心可以给他一些建议和方向的人生导师,而不单是学术的老师。

从这一点出发,国外的老师对学生个人的关注可能更多一些,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留学生更好适应环境。

2.打破固有的思维方式

1)培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同理心

同情心和同理心很相近,却仍有不同。同情心,是一种怜悯,是有点居高临下的。而同理心更显平等,它强调的是“换位思考”。

好比在高速上开车,你看见一位年过半百的环卫工人在捡垃圾,那时候你能够想象天有多热,路上有多危险,说不定哪辆车就会撞到他。这种设身处地的想法会让你思考在公路上丢垃圾是错误的,进而影响到你的行为。

2) 锻炼『跨文化沟通能力』

我们的下一代一定是生活在一个国界越来越模糊的地球村里,他们不但要学会跟国人去沟通,也要去学会跟其他国家的人沟通。

我当初留学刚到美国的时候,很不习惯万圣节,我觉得为什么大家要弄得那么恐怖和血腥啊。但当万圣节前夜我将自己装扮成《哈利·波特》中的“斯内普教授”,还因此赢得了“最受欢迎的老师和校长”。

 去哪里留学

1.去哪个国家(地区)留学 

以个人的经验,美国无论是在留学资源上,还是在对外国人的接受程度上依然很适宜留学。

如果挤破头无论如何要去欧美留学,只是为了拿到一张所谓的世界舞台入场券,而为此要付出失去文化母语的代价,那是在是太不值了。

关键是最后也得不到别人的尊重,别人眼里你只是一个长得很像中国人,但对中国一无所知的人。虽然讲得一口流利的英文,但是在美国,每个人都可以讲流利的英文,所以这不是你的优势。这也就是我讲的,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2、以美国为例,去什么学校留学 

大学排名只是参考,适合孩子的才是对的

有位长辈是美国某大学校长,他跟我讲,每年都会有机构发给他一些表格,让他去填写。目的就是为了给这些学校排名。可实际上他也不知道该填什么,只是听说这个学校还不错,就选一个。

当然这可能只是一个手段,或者说是某一个机构是这么做,但是从某种意义上讲,给来自世界各地的不同大学去排名哪有那么容易,排名的方法和尺度又该如何界定?

3、如何择校?

以我的经验来说:

1)公立学校教学内容更全面

虽然公立学校没有私立学校那么好的软硬件,师生比例也会差一些,对学生的服务不可能那么体贴,但是他们有更全面的学科,通常情况下学费也会低廉一些。

2)私立学校奖金较多,校友会是一大特色

通常情况下,越是学费高昂的私立学校,他们给出的奖学金比例也会更丰厚。同时,校友会的力量是非常大的,所以很多时候,它让你觉得你拿学费买了一张校友会的“会员卡”,可以从它的人际关系里获得一些资源,当然,这个东西参考一下就好了。

3)教会学校——宗教特性,但教学独立

举个例子,我朋友当初在一所教会学校工作,它曾被认为是西部最好的私立学校之一,同时也是天主教里面的一个耶稣会分支的一个大学。在我看来,它除了有宗教的选修课以外,没有更多的区别。

没有强制你去入教,也不会说你非要怎样才可以被录取。虽说它仍然保留了宗教的特性,但他在教学方面是完全独立的。

4)文理学院——教授可以专注于教学

很多常春藤大学之所以排名高,一定程度上源于它的研究成果丰硕。但另一方面,这些大学中担任教学任务的,很可能是一些来自本校研究生的助教,因此在教学方面并不理想。而文理学院由于没有研究生院,因此教授可以把心思放在教学上,性价比较高。

5)并不是英语差、文化课差就能去艺术学校

中国有一个误区,就是把那些文化知识不太好的孩子送去读艺校,而这个误区正逐渐体现在留学择校上。很多报考了艺术学校的孩子,根本没有艺术细胞,只是因为他觉得可能这样的学校不看重文化知识或者英语。其实正好相反,艺校教授是看中了孩子的艺术天赋,才会相应降低标准。

 留学有多困难

1.学习和测评方式的改变

当年我被父母送出国留学时,第一年是生不如死的。语言不通,身边的朋友全部都是其他国家的朋友,艰难的用着文曲星一个个翻译着文献(暴露年龄了)但是我最喜欢的一面是美国的研究生院就是不考试,它用海量阅读、思辨讨论、演讲表达和论文写作这4种方法来衡量你的学习效果。

我们每周要读的书厚到一个茶杯那么高,可即便读懂了文字,讨论时也说不出来,这就是很大的困境。等到后来慢慢状态好一点,开始跟上他们的节奏。然后我开始要想说出一句语法完美词汇精准的话,想了5分钟,在嘴巴里嘟囔念了一遍,等到要开始说的时候,唉,人家翻篇了。

至于论文写作,美国的论文要求你引用他人观点时,必须注明出处。如若不然,这种行为在美国就叫学术作假,是零容忍的。

我刚到美国的时候根本不会演讲。首先需要做个ppt,做得很辛苦,但是讲不出来,篇章也连不起来。结结巴巴地拿个激光笔,因为紧张手抖,那个激光笔还在屏幕上来回跳舞,而此时台下早就哄笑一片了。

还好我坚持下来了,也成功了,这东西没有捷径的,只有你一次一次挑战自己,才可以有更好的表现。

2、体适能和社交能力

在中国,很多孩子成绩好就能做班长,能做学生会主席。在美国,做学生会主席首先你得长得帅,另外身体好,会一项体育运动或者技能,让人觉得你很酷。尤其是去读高中的话,你必须得有一定的体适能上面的优势,或者是至少别输给别人。哪怕你不懂得踢球,你总会看球啊,我这种连看球都不会。不过幸运的是,我学的是研究生的课,没人和我这个“外行人”计较。

社交能力比什么都重要。在美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是不成立的,很多留学的孩子很寂寞,不会交朋友,不会与人沟通,不去参加聚会。如果你说我就是成绩好,我什么都不会,这并不是一个优势,至少在美国不是。

3、不可预知的挑战

如果留学还有一点不可量化的收获的话,就是你对待生命、对待生活的这种不放弃不认输。或者是你知道从失败里面吸取教训,再次站起来的能力,甚至是能够战胜你内心恐惧的能力。

相关留学热词

  • 澳际QQ群:610247479
  • 澳际QQ群:445186879
  • 澳际QQ群:414525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