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澳际学费在线支付平台

34岁科学家打破钱学森记录,成为MIT最年轻华人教授

刚刚更新 编辑: 浏览次数:446 移动端

张锋外形温文儒雅,是生物学界的男神,所到之外颇受追捧。

据了解,张锋于1982年10月22日出生在河北省石家庄市,1994年随家人移民到美国,读高中时开始对生命科学研究产生极大的兴趣。他于2004年获得哈佛大学化学与物理学学士学位、2009年获得斯坦福大学化学及生物工程博士学位。

张锋主要研究领域为神经系统功能与疾病。他在自然微生物CRISPR系统用于真核细胞(包括人类细胞)的基因编辑工具开发方面做出了最前沿的探索。通过CRISPR及其他方法,张锋深入研究了基因和遗传机制与各种疾病的关联,尤其是在神经系统紊乱方面。

张锋于2011年加入MIT,同时在麦戈文脑科学研究所(McGovern Institute)大脑与认知科学部门,以及博德研究所(Broad Institute)从事科研工作。2013年,他的实验室开发出创新性CRISPR/Cas系统,大幅度提高了编辑基因的可靠性和效率,引起国际关注,因其突破性的研究成果,他获得了众多荣誉。

2014年,张锋被《自然》杂志评选为2013年年度十大科学人物之一,

2015年获得“年度波士顿人”提名,2016年三月获得加拿大盖尔德纳国际奖。

张锋1982年出生于河北石家庄,1994年随父母移民到美国爱荷华州。据公益学术交流平台“知社学术圈”报道,从少年时代开始,他就和生命科学研究结缘了。

报道说,12岁那年,张锋在一堂分子生物学课上观看了电影《侏罗纪公园》。老师观察到他对恐龙及生物工程表现出超乎寻常的兴趣。

不久后,这位老师帮张锋在当地的人类基因治疗研究实验室找到了一份志愿者的工作。此后,他每天放学以后都会到实验室参与一些分子生物学的工作。

实验室导师进一步激发了他对生物学的好奇。比如,导师告诉他,绿色荧光蛋白(GFP)能够吸收紫外线,因此可以用作防晒霜。当张锋将GFP厚厚地涂在一层DNA之上时,他发现GFP真的能够防止DNA受到紫外线的损伤。这加深了他在生物学方面的兴趣。

而中学时代参与的一些科研项目也帮他赢得了很多科学活动的大奖,特别是在2000年的Intel Science Talent Search(英特尔科学人才探索奖),张锋获得第三名。

这项享有盛誉的科学大赛起源于1942年,面向所有生,有“小诺贝尔奖”之称。目前已有8名获奖者后来摘得诺贝尔奖,其中就包括钱学森的堂侄钱永健教授,他在1968年15岁时获得该奖。

现在,张锋也被认为是冲击诺奖热门人选。

那些年轻的华人终身教授几乎都是“大牛”

终身教授制(Tenure)源于美国,指学者一经聘任后,聘期可以延续到退休,不受学校各种阶段性教学、科研工作量的考核,同时还享受学校颁发的终身教授津贴。

一般情况下,学校越好,成为终身教授难度越大,像麻省理工这样的顶级高校,想要获得终身制职位,更是难上加难。

在华人学者中,天才华裔数学家陶哲轩保持着最年轻华人终身教授的纪录。他获得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终身数学教授时年仅24岁。

其他年纪轻轻就拿到终身教授职位的学者,几乎都是各自领域的大牛。

2015年,31岁的尹希晋升为哈佛大学物理系终身教授,被称为哈佛“史上最年轻的”华人终身教授。他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主要研究领域为理论物理中的弦理论。

2014年,34岁的张伟被哥伦比亚大学数学系聘为副教授,这已是终身教职。第二年,他晋升为正教授。

物理学家张首晟是杨振宁的学生。1993年起,他在斯坦福大学任教,成为斯坦福终身教授的那一年,才33岁。

以上就是带来的34岁科学家打破钱学森记录,成为MIT最年轻华人教授相关介绍,查看更多美国大学信息,敬请关注澳际留学

  • 澳际QQ群:610247479
  • 澳际QQ群:445186879
  • 澳际QQ群:414525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