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澳际学费在线支付平台

2017年在英国留学:那些不能说的留学生同居生活

刚刚更新 编辑: 英国 浏览次数:635 移动端

  留学英国,在很多同学的眼中充满了各种梦幻、闪亮的光环:这里有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新颖有趣的课程、来自各国的同学朋友、时髦繁华的英伦街道……而在一位多年英漂女生的眼中,在英国的留学生活,似乎还有很多其他的内容,比如留学生同居。

  一种被称为“咆哮体”的情感宣泄型文字最近在网络上独占鳌头。作为新时代富有探索精神的好青年一枚,我不妨尝试以它作为本篇专栏的引子。模仿如下:

  “留学英国听上去好洋气,有木有(有没有)!!其实跟洋气哪有半毛钱关系,有木有!!原来商店可以5、6点就关门的,超市排队可以排20分钟的,聚会要提前2个月预约的啊!英国人都淡定得不得了,有木有!!讲英式英语咬到舌头有木有!!各种不习惯,各种孤独无聊、自己跟那儿小清新有木有!!仓促找个异性变身同居密友,以为惺惺相惜,从此踏上了不归路,有木有!!”

  别慌,上面一段“咆哮体”只为逗您一笑,显然只能反映部分人的生活。再说文体所迫,也没少了夸张成分。但假如你也是一名英漂,对上面的话即使没有“吃过猪肉”的共鸣,也至少该有“见过猪跑”的把握。总之意思是:因为各种原因阴差阳错,留学生同居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儿,此时若再把它当作“敏感词”就不算聪明的做法了。

  情感调查

  想起写这个,还得归功于最近英媒公布的美国华纳兄弟对2000名英国成年人展开的情感调查。该调查结果发现,当下导致两性关系恶化的杀手锏往往是生活中的一些小细节。

  消费冲突、超长时间各忙各的不搭理彼此、个人清洁问题、睡觉打呼噜?因为特定的自由生活环境与年轻人的荷尔蒙冲动(有时还得加上现实因素,比方分摊房租等),我敢保证,那部分耐不住寂寞的留学生们早已先于父辈们当年体验过了。80、90后的未婚英漂们谈起这类话题表情自然:“他讨厌死了,袜子穿好些天才换,脱下来就到处扔,害我每回爬到床底下给他找,找到的袜子都发硬了,能立在地上!”

  绝大部分的国内父母当然不知情,这边的同居分子则有事儿没事儿聚在一起切磋经验。“当然不能说,我的经验之谈就是报喜不报忧,大家相安无事。”“情感问题是永恒的导火索,哪怕你快30了父母盼你赶紧嫁了,未婚同居也不大能被接受。”“我们俩时不常就要闹个矛盾,真跟父母全说了,他们还不得心疼死。”

  至于父母呢?我没当过父母没法儿瞎编父母的想法。但忘了哪位作家说过:父母当年其实比我们“酷”多了,他们不说而已。一个“酷”字传递出暧昧的解读,尽管我相信在那个年代未婚同居的难度比较大,可一旦“酷”起来,想必也是当时的主流难以认同的一类行为。

  同居一族

  结论是什么?谁也不对谁说实话。留学生们说:“好好好,一切都好,白天上课,晚上看书,朋友一见面就讨论学习。”父母则说:“好就好,别跟新闻里说的那些‘坏孩子’学什么同居。我的孩子最优秀,你将来的幸福婚姻是水到渠成的事儿。”

  这让我有些哭笑不得。其实父母该吃的亏哪样儿没吃过?也是跌了一溜够儿才有了今天“过来人”的资格。而我不相信的一件事是:父母就没经历过爱情的幻灭。未婚同没同居都罢了,反正两个再相爱的人在一起了,时光消磨,偶尔看彼此不顺眼小打小闹、甚至大打出手,不大好避免。哪儿有干坐着等天上掉下来“水到渠成的好爱情”这种事?

  从这个意义上看,留学生同居哪儿有那么见不得人?它所反映出的部分积极意义,我们也别装看不见—— 一者,主动幻灭好过被动幻灭,早点儿幻灭、早点儿认识生活的真实模样,还能早点儿重生呢;二者,人的一生说到底是一种经历,如果善于反思,任何经历又何尝不是一笔财富?

  一位旅美华文作家在网上对我说:“只有放纵过才能专一,只有享受过才能苦行,只有青春过才能老去。”我多想穿过屏幕去和她使劲儿握一握手呀!

  • 澳际QQ群:610247479
  • 澳际QQ群:445186879
  • 澳际QQ群:414525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