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澳际学费在线支付平台

美国名校狂揽新生 走入美国名校光环下的教育反思

刚刚更新 编辑: 美国 浏览次数:211 移动端

用 狂热 来形容每年对于美国名校趋之若鹜的学生恰到好处。然而,狂热的却不仅仅是拥有 名校情结 的各国申请者。随着每年申请季的来临,美国名校纷纷不遗余力地利用社交网络和线下招生会去往各地招揽新生。为了追求排名,美国名校狂热招揽新生,然而,每年逐渐减少的录取者和入学新生却给名校疯狂招揽新生的行为蒙上了神秘的面纱。

对于每一个怀揣美国梦的留学生来说,在申请过程中都难免将目光锁定于排名靠前的美国名校,甚至是常春藤盟校。的确,这些雄踞于各大榜单的美国名校以其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声望年复一年的吸引着各国留学生的驻足前往。据统计,仅高不可攀的美国常春藤八大盟校每年都会接收超过4万的申请总数。这一数字在其他TOP100的各大名校中,更是进一步加倍攀升。很多人将招揽新生的行为解读为名校对于人才的渴望。

面对如此反转的数字,不得不引发对于赴美留学的思考:面对只减不增的录取率,名校为何仍然如此大力招揽申请者?中国留学生对于名校光环的趋之如骛是否过于盲从?挤破头的名校,真的值得去吗?

跟随澳际网一起,走入美国名校光环下的教育反思。

为了追求排名 美国名校狂热招揽新生

美国教育家、《纽约时报》专栏作家Frank Bruni在谈到名校效应时认为,进入名校对于人生的影响远远不及人们与伴侣、周遭朋友、以及家庭的亲密关系和相处智慧来得多。Frank认为这一道理是很多有过人生阅历的过来人都会反思出的经验教训,然而对于当下正处于 名校情节 的学生来说,往往难以理解。

就美国常春藤大学来说,每所大学每年都在超过4万的申请者中仅仅录取不足2000人。然而,面对如此激烈的竞争,每年在申请季来临前,各大美国名校依然竭尽所能地利用各大媒体提升学校的知名度,从而进一步扩大申请总人数。甚至有很多美国名校都会想承办SAT(美国高考)的公司购买高分学生的名单,并一一联络这些分数惊人的天才学生,用诱人的条件鼓励他们申请本校。然而,事实却是,这些高分天才们往往仍然在 挤破头 的名校竞争中败下阵来。很多美国教育学者都将此现象描述为 授之以希望,毁之以绝望 。

那么,美国名校为何如此执着于吸引更多的申请者呢?

对于申请者人数的追求背后并不是名校对于 尖子生 的渴求,而是维护其学术界的威望以及在一年一度U.S.news中的排名地位。根据Frank的调查发现,新生录取率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各大名校在U.S. News综合大学的排名。而在坊间,更是有不成文且稍显病态认知,一所大学的声望和质量取决于每年该大学在申请中拒掉了多少优秀的学生。这被称作 普遍蔑视的悖论(The paradox of Pervasive Contempt) 让众多名校每年进行一次近乎狂热的新生招揽。

那么,名校的价值到底是什么?

虽然根据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的研究,毕业于Top100的名校和普通大学的毕业生在就业方面并无明显的数据差异,但难以否认,名校有其独有优质的教育价值。

在搜狐教育《智见》 留学声 专栏独家采访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官员时,就美国名校的价值曾进行讨论。弗吉尼亚大学招生办公室首席代表Justin O Jack认为,名校最大的价值在于学生在读期间对于自身社交关系的建立和维护,这一价值尤其对于日后想要创业或从事金融行业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Justin说他曾接触过很多毕业后借助大学校友和教授力量找到理想工作或者成功创业的学生,在与这些学生的对谈中他发现,大学期间的社交关系维护是这些学生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

这一观点,在《纽约时报》Frank的专栏中也得到了印证。然而,Frank确认为,美国名校对于其社交关系价值的强调过于用力而脱离现实了。在走访过各大名校毕业生后,Frank发现大多名校精英在谈到大学期间的社交关系时普遍表示,对于初期建立关系的愉悦已经成为后期维护关系产生焦虑的序曲。而身处名校所承受的压力和焦躁对于一个年仅20岁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来说,也显得过于沉重。

名校的核心是为现实社会铺垫 众多名校生都选择Gap Year进行社会体验

说了名校这么多 不是 ,是否就真的该放弃对于名校的追求呢?进入名校后,又该如何融入 精英教育 的氛围呢?

著名的哈佛大学校友,《彭博新闻》的老板彭博在任纽约市长时,在每周电台谈话节目中说: 去他的哈佛大学。 他认为上哈佛不如当水管工,他是过来人,现在福布斯世界 500 强的公司都会给雇员做一个 Myers-Briggs 人格测验,以看出你是否有能力成为公司领导者,因此,即使你上了哈佛大学,不抓紧时间做好进入现实世界的准备,尤其是做好成为哈佛标榜的领导者的准备,你会在现实生活中碰得头破血流。

大学有4 年的时间让学生在决定生涯道路之前追求一些个人成长和对社会做贡献的机会。

像 为美国而教 (Teach for America)这个项目一样,把从一流大学毕业的学生放到最差的地区去教两年书。每年一流大学的毕业生中有近 20% 的人申请这个项目,而该项目的录取率却比哈佛录取率还低,只有不到5%。这个项目名额竞争激烈,这不但反映出青年人的热情和理想,更说明了职场上的许多雇主渴求经历过这种艰苦锻炼的毕业生,因为这些人是真正的精英,他们知道,只有了解真实世界并学会在真实世界中和与不同类型的人相处才能成为领导者。

且不说毕业生以此来了解真实的社会,甚至,被哈佛这样的大学录取后,以了解真实社会为由申请推迟入学也成为了流行。暂缓入学的申请人可利用这一年的休学(Gap Year)旅游、支教、创业或进行人生探索。据高等教育研究院(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Institute)统计,全美在 2013 年度大约有 2% 的大学新生暂缓入学。

事实上,过去40多年来,哈佛大学在录取书中明文 鼓励 学生休学。哈佛通常每年有50~100名学生推迟一年入学,大约占新生比例的2.5%~4%。宾夕法尼亚大学每年推迟入学的新生人数也差不多。普林斯顿大学不仅鼓励休学,还为休学提供活动安排和财务支持,例如Bridge Year每年吸取 10% 的录取学生参与国际公众服务项目,这一项目大约招 50 名学生,将他们分配到巴西、中国、印度、秘鲁和塞内加尔等国去学习和做义工。普林斯顿大学会对这一项目提供资助。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苹果、微软、戴尔、脸书、Twitter 和 Tumblr,一代又一代休学或退学创业成功的企业创始人已成为无数青年学生的楷模。华裔的雅虎创办人杨致远及 Youtube 的创办人之一陈士骏也都有类似的休学历。

  • 澳际QQ群:610247479
  • 澳际QQ群:445186879
  • 澳际QQ群:414525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