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澳际学费在线支付平台

本科在中国读好还是在美国读好?

刚刚更新 编辑: 美国 浏览次数:744 移动端

本科在中国读好还是在美国读好?这是很多学生经常会问到的一个问题,下面就跟随澳际教育专家一起来了解下吧!

美国留学

总体来说,美国综合大学的科研机会比较多。本科生想要加入世界顶尖的学者的实验室,并不是不可能的事情。比如,我在大一大二的时候就在一个世界顶尖做Astrophysics的教授手下打杂。也许是她个人的风格,我和她接触交流机会很多,这让我颇受裨益。注我这个时候也就18-19岁,除了半吊子C语言外,没有什么特殊技能,这在中国几乎是完全不可能的。 我觉得上课其实并不能学到太多(比起看课本来说)。因为教授一般都会准备好一堆证明推导,然后一点一点“回忆”到黑板上,所以你是看不到他的思考过程的,直接看到结果。我觉得这种“回忆”对我毫无用处,因为我自己天赋一般,拿到新的问题还是搞不清楚如何思考。但是,如果教授和你一起想一个她没有完全想明白的问题,那么你就可以看,原来她会先考虑这三条路径,而我自己不这么思考问题。为什么呢?到底谁的更好呢?这种对比让我恍然大悟。 通过这些在research group(研究小组)里面摸爬滚打的经历,我除了和导师学习,也可以和同组的博士生、本科生学习。另外,我也大概知道phd的生活工作环境是什么样的,甚至research group(研究小组)的人情政治是什么样的。我也明白了,我不太适合走学术路线。这个决定是经得起推敲的。同时,想要搞学术的人也可以尽早进入“征途”,得到独立研究的机会。我前一段时间在人人上看到有人写的“上了博士才知道自己不喜欢生物”——说实话,这有点匪夷所思,因为上博士是一个巨大的投入,怎么能如此轻率决定!说简单了,只有“我不能想象不学不研究XX”的人,才应该去上XX博士。但是,如果之前没有在研究小组里求生的经历,这个决定不可能是理性、全面的。 另外一个好处是,申请phd项目的时候,谁给你写推荐信,写你什么是非常重要的。有点“学术家庭树”(family tree)的意味,在树上的人去哪里都比较容易,在树下的人很难爬进去,这和聪明与笨关系不大。对于非跨时代的学者,在不在“树”上可能是决定性的。同理,文科和教授接触,让论文期刊编辑看你的文章,改你的文章的机会也有一些。我觉得这种谈话对我也是颇有裨益。什么帮助呢?比如说,我的advisor(导师)是政治哲学非常著名的学者,也是行内期刊的主编,他可以迅速指出这个领域的目前的走向是什么,你的选题在这个走向里是什么位置,并且迅速把我自己读到的知识体系化。这是我在图书馆里看书不能做到的,也节省了很多时间。 如果说上综合性大学有什么好处,就在于你可以跟相对世界顶尖的学者学习工作,做研究——少走一些弯路。

美国社交环境的优势

学校里通常什么人都有

比如说,我最好的朋友圈里,有一个学戏剧舞蹈的,一个学传媒的,一个学新闻的,一个学人类学的,一个学大提琴的。这些人是我从小到大都没有接触过的一批人,因为中国教育特别喜欢把差不多的人堆在一起。比如说,我在海淀区实验班的小环境里长大,这让我的世界观比较单一,朋友的类型也比较单一,想法基本可以起到“互相认同,相互加强”作用。(注:我在海淀区实验班的环境里遇到了我这辈子都会珍惜的朋友,是最美好的成长经历。我感到特别高兴和特别悲伤的时候,都会首先想到我这个时期的朋友。)

美国大学社交环境很大程度上打破了院系之间的隔阂,你可以跨届,跨院系认识很多人。这些人给了我很多稀奇古怪的想法,让我觉得过去重要的不得了的事情,其实另外一群人完全不当回事。比如说,我从来没有想过我会加入一个fashion start-up(时尚公司创业),更不知道如何在网上搞营销渠道,去实体店里和人谈判。我过去对于fashion(时尚)的认识就是:我妈给我买的衣服。现在,我的想法肯定就不一样了。

稀奇古怪的人来教课,你可以和他们成为朋友

大学里教课的人各式各样,但是你都可以和他们认识。比如说,我对非洲发展非常感兴趣。前两天通过一个朋友知道了她在上一门课,那个老师现在也就三十岁,本科哈佛,之前在非洲做过十年的NGO(非政府组织),后来上了法学院,现在在做关于“国际援助”(Foreign Aid)和“国际法”的研究。我觉得她听起来好玩,就要来了联系方式,约她去咖啡店聊聊。相对来说,中国大学的教授比较单一,有很多社会经验的人不是非常多。但是大多数人不会走学术路线,所以这种“稀奇古怪”的经历可能对我的一生有决定性的影响。

学会和美国人打交道

我在人人上看到别人分享的一些文章,讲如何融入美国人。我觉得这完全没有必要,因为到底谁是美国人?我可以负责任地说,中国很多圈子我都是融不进去的。不是因为我不好,或者他们不好,就是道不同不相为谋,但是我们都是中国人。在此基础上,美国大多数人对中国文化是不可能认同的,因为他们从小就被灌输“非西方的文化不是文化,非西方的艺术不是艺术”。你想让他们突然觉得你是东方神圣,这不太可能。很多中产阶级的小孩因为生活环境很闭塞,从小到大打交道的就是街坊邻居,看到外国人都不知道该说什么话。也有的小姑娘,一天到晚就是我和A睡了,我和B睡了,C和D不理我了,让我实在插不上话。这些原因等等都导致我和他们不可能成为至交。我说的和美国人打交道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你可以表面上过得去,可以建立起基本的认同和信任。比如说,在中国,如果你送一个哥们礼物,他径直拆开包装,看了又看,你就会觉得这哥们怎么这么“露骨”,从而无法和他建立信任。我说的就是这种小事情,但是这种小规矩可能坏大事,人和人的信任有时候就基于这种符号性的小规矩上。我觉得所谓和美国人打交道,就是学会这些表面的东西。至于融入不融入,其实对于想要做中国人的孩子来说,没有那么重要。

暂时远离功利,寻找“普世”价值

我知道我说到这个,肯定会被很多人拍砖——你们会质问我,“谁的普世价值?不就是西方帝国主义的那些条条框框吗?” 因为历史原因,中国是刚刚富起来的国家,所以我们的中产阶级正在疯狂地追求驴包等奢侈品,对于社会正义的思考是严重不足的,对于精神信仰的思考也是初步的。如果说中国有新贵族,那么我们的贵族的文化根基在哪里,精神寄托在哪里?新的“普世”价值还没有出现,那么为什么不能先参考美国人的《正义论》呢。 (注:此为随意举例,因为《正义论》在目前政治哲学的影响力很大。同理,可以置换为柏拉图的《理想国》。) 美国因为社会福利较好,所以美国同学一般都比较理想化,不一定要急着把学费赚回来。在这种环境下,可以对什么是幸福,什么是社会正义,什么是道德进行比较深入的思考。我不是说每个人都可以上升到《理想国》中“哲人王”的高度,而是说或多或少应该有一些感受。 比如,我的朋友中就有不少去支教的,去非洲搞NGO的,去拉美搞妇女权益的,去越南寻根的等等。我不想说这些人更高尚,读历史的人可以说他们的“高尚”是以百年殖民为基础的。这种观点没有大问题,但是我也认为美国教育让我们远离了中国社会的“更高更快更强”的节奏,听听内心的声音。这种思考对于人的一生或许都有裨益,二十岁的思考,比五十岁头发将白时迷茫好不少。

  • 澳际QQ群:610247479
  • 澳际QQ群:445186879
  • 澳际QQ群:414525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