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澳际学费在线支付平台

美国博士套磁的心得体会.

刚刚更新 编辑: 美国 浏览次数:200 移动端

  美国博士套磁是需要掌握相关技巧的,只有明白了博士申请如何套磁,才能避免在申请中少走弯路,下面看看过来人的美国博士申请的心得体会吧。有问题?找免费的顾问为你解答吧。>>>>澳际免费咨询顾问

  首先,在申请过程中,如果能有针对性地准备材料是最好的,不要忽略每一个细节,要常check status,一般学校都认为it is your responsibility to check your status and make sure we have received everything we want, however, do not send in anything。收齐材料是ADCom看你材料的先决条件,但ADCom肯定不会去收你材料的,这个收材料的重任一般都是落在小米和Graduate School里的Admission Coordinator 手里的。一般美国学校的在收材料的这件事情上分两种形态:第一种是研院收齐后forward到具体的系里去如Rutgers, NYU, Syracuse都是这个模式的,这种比较简单,只要和院里确认即可;另外一种是院系双申请的,即材料分为两个部分,除了推荐信要送去系里外,其他的都是送到院里去的。如UFL, NCSU, OSU, PSU等都是这样的,这种就比较复杂,需要两遍check。

  其次,无论求职还是申请,都是推销自己的一个过程,如果你恰好在target school target department,那么你可以得到至少是interview的机会。剩下的事看你自己;如果你不在,那么一定要networking,否则无法得到老师的垂青。很多时候soft skill要重要过hard skill.需知,在我在澳际世达工作的5年多,每年都接到很多100+;1300+;3.6+的中国top10的学生自己申请完败第二年来找中介的例子,在头年申请过程中,这些学生全都可以用志得意满,踌躇满志来形容。纵观全局的说,申请牛校的PhD的人凭良心说哪个没有类似的量化成绩呢?所以再说一遍上面的话很多时候soft skill要重要过hard skill!!!

  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套磁,或者说,并不是每个人都需要套磁。有不少申请者的GPA, GT等分数不高,但是在其他方面不错,在正常申请的过程中,很可能第一轮就被刷掉,无法表现出自己的优势。所谓优势,基本上是一些无法量化的背景,就是我上面说的soft skills,比如丰富的研究经验,论文。如果是转专业申请,那么你可能拥有一些这个专业大部分申请者不具备的特点,例如物理系转申材料系,在理论知识和数学能力上的优势。这个时候套磁就是一个比较有效的方式,可以让教授了解自己的优点(这是套磁最重要的目的)。说老实话,我认为套磁成功是一个小概率事件,因此骚扰较多的教授,对同一个教授换邮箱2骚扰是有必要的,全部美国学校都会提供一个学校名+edu的邮箱给自己的雇员,教授和学生用。但是一般这个邮箱都不太好用,(想想人大清华的那个大家就知道了呵呵)所以很多教授都选择除了自己的那个学校edu的之外再保留一个Yahoo的或者Gmail的。所以几个邮箱都要兼顾不能只发其中一个。还有,大范围骚扰不意味着单纯的重复工作,不要把同样的信发给很多教授,而是要针对不同的教授做修改,比如针对研究兴趣,甚至多写一些对教授研究课题的想法也可以。例如我套某教授,看了他的研究和学生之前的研究经历虽然不完全一样,但是有共同点。于是我就在信里写了两个研究之间的共同之处,我们的研究经历中哪些可以用到他的项目上。最后,可以考虑在其他相关专业找找教授,本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精神,很可能在一个A专业很多学生拥有的技能和经验到了B专业就成了稀缺品。此外,总有一些专业里有一些做非主流研究的教授,这些教授不太容易在本专业申请者里找到符合自己要求的学生。这个时候你的主动套磁有可能就取得意料之外的效果。

  美国博士套磁信的写法其实并不难,我这里提供一种简单的写法:开头交代一下自己的身份(XX学校出身,打算申请XX年的PHD/Master Program),之后阐述自己的优势,然后说自己对教授的研究方向感兴趣,问他XX年是否招人,自己是否有可能加入他的group。信写的越简明越好,措辞有礼貌些,切忌乱表忠心。在信的末尾可以附上一个简短的CV,不建议采用附件。美国人在第一次收到陌生邮件的时候很忌讳打开附件,一定要加附件的话最好实用PDF的格式,比起office的文件PDF不容易带毒。

  有些同学对教授和committee的权力有疑惑,担心搞定了教授依然无法拿到offer。这种可能性的确存在,但是相对比较小,如果你的硬件全部达到学校标准,那一般问题不大,如果有缺陷,那么要看具体情况:1. 教授本身的实力。如果教授自己就在committee,或者在系里德高望重,则不必太担心,毕竟这些人能看上某个学生,本身已经说明了这个学生的实力。有些时候甚至某些老牛教授转发一个学生的背景邮件到系里,系里都会非常重视这个学生。我一个同学套了某校的教授,学院里明确要求所有学生都需要TSE成绩,他没考,甚至没让ETS送正式成绩,依然拿到了offer;2. 学校制度。有些学校对硬件(比如GT,学生出身)要求比较高,而且申材料的时候需要大部分committee成员达成一致,这种时候就很难说了。但是我的经验中也有大牛老师死活要学生最后打败院里的情况,一般情况下美国学校的“系权”是高过“院权”的!

  最后,总结一下美国博士套磁方面的心得体会,这些心得比较个人化,不见得普遍适用,仅供参考。

  1.不要怕花时间,争取多套一些学校,毕竟套磁的同时也可以选校;

  2.套磁的信尽量针对教授的研究领域进行一下修改,如果你对这个领域很有心得,可以加上。套磁信的末尾附上简要版的CV;把套磁过的教授名字和信箱保留下来,有回复的标出来,哪怕是模版;对于没有回复的教授,过一段时间换个信箱骚扰一下;

  3.对同一个学校同一个系的老师,每天尽量只套一个;如果过两天还是没有回复,再换一个套;可以从某个领域的大牛开始,找他的学生,这样在套磁对象上容易寻找;通过阅读论文提问的方法可以考虑,但是毕竟比较花费精力,大家酌情使用;套磁的时候可以多关注毕业没多久的Assistant Professor;

  4.一个小技巧:先从系里的老牛开始套(当然,要没退休的)。一般来说他们的时间比较多,回信率不低。虽然他们大多数都不会招生,但是你可以请他们推荐几个同专业的老师(有时候他们也会主动推荐)。这时候再联系那些老师,套磁信里千万不要乱表忠心,很容易引起反感,到时候想反悔也不好说。可以考虑以询问明年是否招生为名义,这样比较合理,很多时候虽然没套上,也能得到一些有利于选校的信息;

  5.联系你感兴趣的教授的中国学生也是个办法。有些时候他们会把信转发给老板或者其他教授,这样就起到了吸引教授注意力的作用;很多时候还可以得到一些有价值的信息;

  6.中国老师也是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清华北大澳际浙大的学生好申请就是因为人脉的原因。如果有私人关系,那就好办多了。一定要充分利用。想想看北大有几个人是非北大背景的,想想我们英语系当时有个山东大学的老师教我们散文,个人感觉他被北大帮挤兑死了,后来来了个个留美的北大本科老师来代我们的散文课,系里那是一个夹道欢迎啊,回娘家的感觉。

  7.如果科研做的好,有参加国际会议的机会,一定不要放过。开会是最好的套磁地点。(不得不再提一下百年讲堂什么的)多参加讲座,每年都有不少国外教授来中国大学,利用讲座机会多和他们聊聊。

  最后,美国博士套磁当做了所有努力还是一无所获的时候,不要放弃,成功一定是当你尝试过所有可能失败的路径并从中吸取教训之后才获得的,当然如果悟性高,也可以预先吸取前人经验从而避免失败的发生。

  经典内容回顾:

  1.美国研究生套磁的九个注意事项

  2.美国大学教授的套磁信模板

  3.成功套磁要注意的五件事

  • 澳际QQ群:610247479
  • 澳际QQ群:445186879
  • 澳际QQ群:414525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