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澳际学费在线支付平台

浅谈offer抉择与留学选校.

2017/07/20 23:50:50 编辑: 浏览次数:294 移动端

愚人节一过,新一年的申请季就又基本划上了句号。2014是让人颇感惊讶的一届,各校在原本已经大量录取的基础上再次爆发。除了Dartmouth等死掐录取人数不放的学校之外,很多Top 50在往年单届录取数量上增加了至少近20% 。一些往年不录取或很少录取纯中国大陆背景高中生的学校,比如Caltech,Wharton(Penn),以及某些学校的Specific的Program录取人数也都有质的增加。去年的这个时候,一些人就已经惊呼“美国大学录取中国本科生人数已经趋于饱和,今后很难继续增加录取人数,甚至可能有所下调。”但事实证明现在美国大学对中国大陆高中生的好感度依然在逐年增加,同学们的优秀开始逐步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发现和认可。根据趋势的易顺难逆性,我们可以期待明年的录取量会有更大提升。所以对于各方面能力出众,适应性强的高中生们而言,来美国大学接受不同于国内本科的教育并体会到新的options和experiences的确是个很值得考虑的选择。

因为今年本科申请录取结果的井喷,一个优秀的申请者手握多所大学的Offer是很普遍的现象。于是论坛上出现了众多选校的帖子。“甜蜜的烦恼”也还是烦恼,选择Enroll是很重要的事情。就读于一个学校意味着接受和吸纳该校的风格,教育资源和社会认同,而并不是简单的去得到教育。对于一个大学生而言,“受教育”仅仅是这四年的一部分。虽然按照理想化的思路而言,教育应该更加纯粹且和社会化有所区别,但事实上绝大多数人通过大学走向社会。所以,现在的选择对一个人未来人生路的影响是长远而且重要的。关于选校的帖子很多,我在论坛上略略一看也觉得大家都懂不少。基础方面比如说课程,环境,老师等等这些就不需要提了。学校官网上给出的描述大多是泛泛之谈,读来都差不多和广告一样。所以需要更深入的挖掘一些非表面的东西。细节方面的问题可以多注意一下。至于这个一般建议去发邮件给教授或者问问认识的学长学姐。一些很Personal的交流给出的信息往往是相当有帮助的。

在这个贴里,我想说的关于选校的唯一的观点,就是 “可能性”的问题。一个学校,能够提供给你的可能性(possibility)越多,那么原则上来讲对你就会有更大帮助。因为你的未来会怎么样,没有人能够有一个准确的答案。即使现在有一个大致的方向,那也只是模糊而空泛的,细节方面的塑造过程会带来相当多的变数(Variation)。一个专门的领域往往有不同的分支,那么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的不同因素就太多了。中国教育最不同于西方的一大失败之处,并非标准化的考评方式,而是抑制了学生对于不同可能性的探求。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所接触的领域有限,导致他们可能暂时性地在相对狭窄的范围内找到一个原始的兴趣,但之后就被强制性地当作一个“毕生追求”。这个是很荒谬的。大多数学生意识不到这个世界所提供的可能性很多,只是自己由于环境的限制,一时不了解而以。美国是则是一个相当有趣的地方,人在这里的可塑性会大大增加,因为可能性很多。在美国你所见到的人,经历过的事,都会给自己带来影响和冲击,甚至会改变你的原有思路。种种这些,都是可以预料和期待的。所以现在选择学校,值得考虑的问题不止是它强的专业或者学术领域,还应该关于它所能够给你提供的空间大小。有些学校专业领域较为单一,或者只有强项突出,这个不一定是好事,哪怕这个是你现在所向往的领域。因为一切都有可能改变,与其狠下决心去死磕,不如为自己的未来多预留一些可能性。

另外对于之后的申请者们,申请这条路将会更加难以把握。一方面来说,如果美国不出大的经济问题或者外交政策变化,大学录取中国高中生的数量会继续增加,单届饱和人数有可能还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再扩张20% -30%,考虑到中国申请者的基数。所以总体机会自然会更多。但另外一方面来说,这个游戏本身的规则也有了不少改变。现在留学市场的不断充实,大量中介机构的涌现,以及新型的咨询公司的纷纷参与,让申请者个人能够控制的因素更少了。对于没有足够资金,纯DIY的申请者来说,由中介和咨询公司掌握优质资源和信息是一个相当的劣势。所以每个人在加入这个游戏之前,最好要想想自己是否有足够的资本和优势来拼搏这个小概率,也要考虑到自己是否输得起,输了会怎样。只有这样,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strategy。如果你想DIY,那么能够做的也就是两件事:尽力提高标准化测验成绩,和精心完成高质量的申请文章。这两者都是外力难以包装或者代替完成的,也是录取中几个最大的权重之一。RP守恒只会发生在实力派身上。比如说你被Harvard录了,那么被 Yale,Princeton据也是可以理解的事情。申请者,只有建立了自己独有的competitive advantage,拥有别人所以没有的东西,才能够被优秀的学校录取。

就个人感觉而言,2012届是一个分水岭。之前的同学们在做出申请决定的时候,要更加成熟一些。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也有清楚的策略去追求。但自从2012届美国大学对大陆本科录取爆棚之后,这个比率反而有所下降。现在无论是在校内还是在论坛上,看到的更多是新申请者们的些许迷惘和无所适从。大家在文章中都写到美国有更宽松的环境,更自由的教育和更先进的理念。但对于这些细节的理解却参差不齐。为什么要来,来了之后做什么,之后去哪里?这几个简单的问题,其实不容易找到答案。还是引用前文的话,未来变数太多。应对变数,最好的方式是以不变应万变。但倘若内心没有一个固守的信念或者思路,又何来不变。

美国对外来者的容许度,其实还是相对颇高的。在本科留学潮开始之前的十数年中,美国社会已经接纳了数以万计的来自中国大陆的研究生,专业人士和学者。他们每个人,都在用独特的方式生存和适应着美国的社会和规则。而这个背后,则是更大的失败者的基数。美国大学章程上宣扬Liberal和独 立纯粹,事实上笔其它的都更贴近社会,只是看你选择去用心感受还是视而不见。今天看到论坛上评论某学校的一段话,觉得颇有意思,于是引用一下,其实可以描述总体情况:“打着a place to think的旗号,说自己多么special etc,但其实也就那样,你到底是不是一个thinker完全取决你自己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跟学校关系不大。。。但人很nice,不过人nice一点都不重要,因为这个世界不是nice的。你在nice的环境里呆久了,你毕业后都不知道怎么生存了。”如果懵懵懂懂地来,毫无目的,昏昏噩噩地度过大学,那么四年之后,恐怕还是会发现最终还是回到了原点。过去的一切,则皆赴浮生泡影,南柯一梦。

  • 澳际QQ群:610247479
  • 澳际QQ群:445186879
  • 澳际QQ群:414525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