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澳际学费在线支付平台

美国大学faculty招聘规则.

刚刚更新 编辑: 美国 浏览次数:1751 移动端

虽然经济不景气,今年我们系招聘assistant professor (AP,Bio 方向) 的工作并没有受影响。我系共收到150余封申请。最后6 位面试者中,有两个是教授(一个在top10 名校没拿到tenure, 另一个是想从排名 60~70 名的学校想跳槽到我校来)。OnsiteInterview 的面试已经开始了。有许多感想(也许并不正确),写在这里与大家分享。

Search committee招聘教职的过程分三步。1 决定short list: committee 大概会选出30~40 个候选人,然后写信给他们的推荐人要推荐信。2 决定Onsite Interview 名单(5~6 个),邀请他们来系里给两个报告。一个是public seminar (面试者介绍自己的研究成果); 另一个是只有系里的教授参加的 chalk talk (讨论未来的研究和教学计划)。 3 综合各教授意见,决定最终Offer 和waiting list的名单。表面上,申请教职的成功有三个因素。1 申请者的学术能力 (主要反映在论文数量和水平,申请者一般需要3~5 篇 本领域top journal的论文,而且这些论文最好是近期发的);2申请者的研究方向。 比如最近两年生物能源方向比较热,我有不少做synthetic biology的朋友,都进了很好的大学教书;3 申请者的推荐信(3~5 封),评价申请者科研和教学上的能力以及人品。

有的中国学者学术很好,也有好的推荐信,但申请教职的道路却很艰难。因为教职招聘中,有很多不利我们的潜规则。首先是“出生背景”的歧视。找教职就如找对象,学术界的“凤凰男”(非名校出生的优秀男性学者)同样会受到冷遇。比方说,系里Searchcommittee实力派教授是MIT 和 Harvard出来的,这些教授会对自己的晚辈校友都格外关照,他们甚至和这些名校申请者的推荐人是师徒或同窗关系 。 其次是性别歧视。拿我们系来说,招聘广告上写着男女equal opportunity。On site interview名单出来后,才明白“男女平等”的意义。一个职位, 有上百个申请,女性不到15%。 On siteinterview, 女性三个,男性三个。做science 或engineering 的女性较少,校长和Dean一直鼓励各系多招女性教授, 所以,同样背景的简历,Monica 可以拿到 offer,Bill 也许连shortlist 都进不了(所以女同胞可以考虑加注个English First Name)。 如果申请者是黑人女性,那绝对是镇系之宝,即使她学术马马虎虎,澳际也是一片光明。中国学者申请教职还有一个很大的劣势, 就是中国来的申请者实在太多了(比如申请我们系的有近一半是中国人)。所以Search committee在“同等”条件之下,更愿意给美国人和欧洲人机会。

要想当教授,如何应对这些规则呢?第一,推荐人很重要, 最好是“学霸”(比如院士)或者有权有钱的人物 (比如系里的chair ,NIH 或NSF里的头头)。一般申请者都会有几个full professor的推荐信,如果推荐人没有特别显著的影响力,他们的推荐信作用是有限的。当然从大牛实验室来的申请者人数有限,有时还据掉我们学校的offer,去了top 10的牛校。所以系里近年新招的教授也有从普通学校毕业的。第二, 若没有大牛支持,就得 靠 自己的学术论文了。我的博士学位是在西部一所排名30~50 的大学念的,同级的一个中国同学当时跟了新来的中国AP,当年被老板压的很苦,但他是班上第一个找到faculty的(在五大湖附近的一所学校)。因为这位老兄既做生物实验, 又做数学模型 ,短短几年,一作论文就有十几篇, resume一下子把人给镇住了。所以即使你的背景差一些,如果你能发十几篇JBC,一样能找到好的教职。当然,要在JBC这类journal 灌那么多水,光靠做传统的生物实验是 很难的。所以一定要多学些实用技术,比如,statistics, compute modeling, mass spectrometry,imaging等等,掌握的研究手段和技术多了,就容易出数据,发文章,而且将来如果去工业界或回国发展,也会有优势。

第三,申请过程也有要注意的地方。1 申请材料要至少找三个美国人proofread,不能有任何的语法错误。不能给Search committee造成中国人英语较差,不利教学的印象。2 套词也是一个有效手段。申请时,可以寻问一下系里的教授,了解他们想要什么样的人。你可以在conference 上套词, 也可直接写信。当年,我套词时就遇到极好的中国教授 ,给了我很大的帮助。3 chalk talk时,除了要把自己的未来工作讲好外,最好谈谈打算如何与系里其他教授开展教学和科研的合作。4 不要oversell yourself,最好提一下自己工作的不足之处,以及改进的方法,以免引起同行的不满。5 面试时,穿着和 吃饭尽量注意,不要显得太猥琐, 不要打听别人的私事。

如果你实在不热爱做生物研究,就应该趁早转行。美国baby boom 这一代就要退休了,不久的将来, 美国会缺少大量的工程技术人员 (美国小孩数学不行)。如果有机会,大家应该尽量往数学,会计,工程等方向转,有生物背景的学生也不妨考虑一些交叉学科,比如 Bioinformatics, Systems Biology 和 Biostatistics。在这些领域找faculty工作也相对比较容易。

我有好几个朋友是AP。再谈一下做AP的感受。我所知的生物AP的年收入(起薪)大概有10~12万,startup 一般是 40~60万(其中实验室的全套仪器设备要花大约20~ 30 万)。做AP头两年会非常辛苦。AP招 学生难(大概是AP的名声已经被bbs搞臭了)。AP拿funding更难。一个实验室(两个学生+两个postdoc来算)一年要花25万。NIH 和NSF的funding竞争很激烈(而且还要照顾女性和 minority),而DOE和foundation 的钱是需要内部关系的,所以每年要写很多proposal才能养活一个实验室。如果AP的英文较差,又缺教学经验,教学压力也会很大 。另外,学校的人际关系要比公司复杂多了,AP除了要巴结好系里每个教授,带好自己的学生,参加系里的 各种service外, 还要应付学校的安检,funding agency 的大老,journal editor, reviewers, 以及同领域的大牛,小牛们等等。哪 个环节出问题,都可能影响将来的tenure。所以每天的工作就象排山倒海一样压过来,很少有时间能亲自做实验。享受生活就更不可能了。(有时我还挺怀念周末能打网球,打升级的postdoc生活)。

美国和中国是一样的,有许多不公平的一面。有时候会感觉自己就象“老人与海”中的那个渔夫,即使非常的努力, 也难把握最后的结果。所以,生活中,除了要坚持自己的理想外,还要保持一颗平常的心态,没有必要去羡慕那些“成功者” ,因为一个人的成就并不是仅仅取决于个人的能力和勤奋。想想James Bailey 这样的泰斗,就 会感觉到人生的一切都是短暂的,只有天父的荣耀才会永恒。Mark 10:31: But many whoare first will be last, and the last, first。

美国大学faculty招聘规则美国大学faculty招聘规则

虽然经济不景气,今年我们系招聘assistant professor (AP,Bio 方向) 的工作并没有受影响。我系共收到150余封申请。最后6 位面试者中,有两个是教授(一个在top10 名校没拿到tenure, 另一个是想从排名 60~70 名的学校想跳槽到我校来)。OnsiteInterview 的面试已经开始了。有许多感想(也许并不正确),写在这里与大家分享。

Search committee招聘教职的过程分三步。1 决定short list: committee 大概会选出30~40 个候选人,然后写信给他们的推荐人要推荐信。2 决定Onsite Interview 名单(5~6 个),邀请他们来系里给两个报告。一个是public seminar (面试者介绍自己的研究成果); 另一个是只有系里的教授参加的 chalk talk (讨论未来的研究和教学计划)。 3 综合各教授意见,决定最终Offer 和waiting list的名单。表面上,申请教职的成功有三个因素。1 申请者的学术能力 (主要反映在论文数量和水平,申请者一般需要3~5 篇 本领域top journal的论文,而且这些论文最好是近期发的);2申请者的研究方向。 比如最近两年生物能源方向比较热,我有不少做synthetic biology的朋友,都进了很好的大学教书;3 申请者的推荐信(3~5 封),评价申请者科研和教学上的能力以及人品。

有的中国学者学术很好,也有好的推荐信,但申请教职的道路却很艰难。因为教职招聘中,有很多不利我们的潜规则。首先是“出生背景”的歧视。找教职就如找对象,学术界的“凤凰男”(非名校出生的优秀男性学者)同样会受到冷遇。比方说,系里Searchcommittee实力派教授是MIT 和 Harvard出来的,这些教授会对自己的晚辈校友都格外关照,他们甚至和这些名校申请者的推荐人是师徒或同窗关系 。 其次是性别歧视。拿我们系来说,招聘广告上写着男女equal opportunity。On site interview名单出来后,才明白“男女平等”的意义。一个职位, 有上百个申请,女性不到15%。 On siteinterview, 女性三个,男性三个。做science 或engineering 的女性较少,校长和Dean一直鼓励各系多招女性教授, 所以,同样背景的简历,Monica 可以拿到 offer,Bill 也许连shortlist 都进不了(所以女同胞可以考虑加注个English First Name)。 如果申请者是黑人女性,那绝对是镇系之宝,即使她学术马马虎虎,澳际也是一片光明。中国学者申请教职还有一个很大的劣势, 就是中国来的申请者实在太多了(比如申请我们系的有近一半是中国人)。所以Search committee在“同等”条件之下,更愿意给美国人和欧洲人机会。

要想当教授,如何应对这些规则呢?第一,推荐人很重要, 最好是“学霸”(比如院士)或者有权有钱的人物 (比如系里的chair ,NIH 或NSF里的头头)。一般申请者都会有几个full professor的推荐信,如果推荐人没有特别显著的影响力,他们的推荐信作用是有限的。当然从大牛实验室来的申请者人数有限,有时还据掉我们学校的offer,去了top 10的牛校。所以系里近年新招的教授也有从普通学校毕业的。第二, 若没有大牛支持,就得 靠 自己的学术论文了。我的博士学位是在西部一所排名30~50 的大学念的,同级的一个中国同学当时跟了新来的中国AP,当年被老板压的很苦,但他是班上第一个找到faculty的(在五大湖附近的一所学校)。因为这位老兄既做生物实验, 又做数学模型 ,短短几年,一作论文就有十几篇, resume一下子把人给镇住了。所以即使你的背景差一些,如果你能发十几篇JBC,一样能找到好的教职。当然,要在JBC这类journal 灌那么多水,光靠做传统的生物实验是 很难的。所以一定要多学些实用技术,比如,statistics, compute modeling, mass spectrometry,imaging等等,掌握的研究手段和技术多了,就容易出数据,发文章,而且将来如果去工业界或回国发展,也会有优势。

上12下

共2页

阅读全文
  • 澳际QQ群:610247479
  • 澳际QQ群:445186879
  • 澳际QQ群:414525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