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澳际学费在线支付平台

2015寄托飞跃访谈| 低GPA申请者的福音(MSE@UNL PhD)

刚刚更新 编辑: 美国 浏览次数:205 移动端
题记:低GPA是传说中申请美国PHD的第一大杀手。较低的GPA给很多飞友的申请前景蒙上了一层挥之不去的阴影。难道低GPA所带来的“木桶效应”足以掩盖申请者所有的闪光点?难道一个低GPA就注定无法成功飞跃?

回答当然是否定的。今天15FALL的成功申请者killedw同学就现身说法,详细讲述他如何在低GPA,转专业的情况下成功飞跃。相信killedw同学的经历和经验不仅会给低GPA飞友的申请带来希望,同样也会给其他飞友带来不一样的启发。废话不多说,一起先睹为快吧! OFFER传送门:gpa2.53的学渣来报个offer吧~~~林肯分校~~材料工程 被采访人:killedw

采访人:pielang

注:为了让更多人能看到,澳际论坛本文设置了回复可见。希望大家多多支持,到论坛原帖回复! 基本信息:

1. 个人背景情况:

我的本科是偏远地区的211学校,gpa2.53(加权平均分80分,但是好多79分的课程,导致换算过来特杯具…)。研究生是在澳际院一个比较新的研究所,gpa没算过,不过平均分还不到80。英语成绩 GRE 316+3,托福105。文章有一片IF=8.5的,在我的领域(材料)还算是比较权威的杂志吧。推荐信全是自己瞎写的,找团队里面的老师签的字。

总的来说,我的硬件条件真心是不怎么样,让大家见笑了。唯一能拿得出手的就是文章,可是后面也会提到,我整个套磁过程文章都是一个under review的状态,直到老师面试完同意要我了,文章才刚接收。所以文章在申请过程中起到了多大作用也真的不好说。

2. 申请情况:

由于圈子比较小,我就不说我申请的其他学校的名字啦。我选的学校档次都比较低,最好的是欧洲一个世界排名70多名的学校。基本上套磁的欧洲和加拿大的学校都给我积极的回复了,但是也无一例外的要求CSC公派。申请的几所美国学校比林肯好的都没理我(反复发邮件都不理的那种- -!),比林肯差的虽然陶瓷成功了,但是考虑了很久也不是很想去,就没舍得花申请费。

Q: 首先恭喜你拿到了这个offer,你对自己能拿到这个offer是怎么看待的?

谢谢。其实从最早9月份套磁林肯开始,老师的态度就比较积极。因为这个老师的水平很高,文章也是顶级的。所以那会儿就把林肯当作我的首选了。后来一步步的申请到最终那到offer,也并没有经历波折,属于澳际利利就拿到的那种。从PHD的角度出发,我觉得这个offer的性价比很高。一方面学校一般,所以不会死卡我的硬件,另一方面老师很牛,对个人的发展非常有帮助。

我个人的观点,出国做科研,团队的实力是首先要考虑的,占80%吧,余下的20%才是学校的名气,地理位置之类的。毕竟大多数时间是在团队实验室度过的。

Q: 据我所知,GPA历来在PHD申请中是被看做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低GPA往往会对成功申请造成很大障碍,你是如何看待低GPA的问题的?在申请中你又是如何去弥补和克服GPA的缺陷的?

低GPA绝对是硬伤。很硬很硬的那种。

我的GPA绝对属于太差的那种,第一次算GPA那会儿差点崩溃了。网上不少攻略会建议在PS里面解释一下GPA低的原因。我个人是不赞同的,感觉有些欲盖弥彰的意思。我一般会在第二封套磁信中跟老师坦言GPA低这件事,并征求老师的意见。可能是我没有申请名校的原因,我得到的回复都是积极的,老师都没有因为这一点拒绝我。

当然,申请PHD总要突出自己的优势。我的优势主要是科研经历。一方面cover letter三分之二是科研的内容,列举取得的成果的同时,也尽可能的提出了一些有一定深度的见解。另一方面CV和PS里面的重点也都是科研的内容,这里就不赘述了。

多说一句个人体会:列举科研经历的中心思想是告诉老板你能做什么,而不是你做过什么。我着重写了我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例如最早是怎么发现的现象,研究过程中是如何克服某一个难题的等等。

Q: 我们看到,你从本科电子专业转到了现在的材料专业,在专业知识略显欠缺的基础上,你是如何克服的?同时,你还拥有丰富的科研经历,还有文章发表,在科研方面你又有什么经验可以传授给大家?

说起来这个问题更主要的体现在考研的时候,当时差点因为这一点被刷了。后来上研究生学了不少材料方面的课,基础的问题也就没那么突出了。在选择学校的时候,我重点挑了那些有物理背景,或是研究和物理相关的团队(我的专业属于物理系)。这样,我原来学过的一些基础知识反而成了我的优势。

科研方面说实话更多的要靠团队,毕竟作为一个小硕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是很有限的。当然,每天工作10小时,周末、寒暑假少休息之类的也是很有必要的。

Q: 对于很多低GPA的同学来说,选校是一个头疼的问题,在定位和选校问题上你是如何处理的?

我初选的标准是文章,找了几百篇最新的论文,把其中文章比较好的组都列出来,作为目标学校(大概有不太到20所,美国有7所)。美国学校再进一步把要求GPA3.0的学校筛掉,然后我很惭愧的发现,比较有把握学校就只有1所了。其实我建议有名校情节但是GPA偏低的同学可以考虑公派去欧洲的学校。CSC的审核标准中是没有GPA的,而欧洲老板更注重的是具体做事情的能力。所以如果仅仅是GPA低,但其他方面还比较优秀的同学,可以尝试欧洲绝大多数学校的公派留学

而就美国而言,即使是GPA不达标,也并非完全没可能申请到,还是有活动的余地的(我曾经套过一个愿意帮忙的老师)。当然,最终我没有尝试过,所以也不好说。

Q:所以说你现在这个UNL的offer应该是套磁套来的吧?在套磁方面你肯定有很多经验,你能和大家谈谈材料专业方面的套磁信息吗?你是如何与老师进行学术套的?第一封套磁成功之后又是如何跟进的?在套磁中又应该注意些什么?

就像我刚刚提到的,套磁关键是体现自己的优势。我认为去申请一个科研phd,优势无外乎几点:一个是扎实的基础知识,一个是优秀的科研成果(或潜力),一个是吃苦耐劳的科研态度。而其他的学生工作之类的,并不适合在套磁信中强调(我的学生会主席之类的经历在套磁信中完全没提过)。至于陶瓷后的跟进,其实我的跟进基本上处在无意识状态。单纯是等的很久心里没底的时候,想套套老师的口风。后来总结了一下,我觉得一个月一封的频率还是大致合理的,内容如下:

第二轮发信是在套磁后一个月发出去的,主要就申请过程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咨询。我详细的问了GPA的影响。因为那会儿我的推荐信还没准备好,所以顺便跟老师说了一下大约把材料备齐的时间。

第三轮发信基本上又过了一个月。把正式提交的日期跟老师说了一声,再次表达了迫切想去的心情。同时把文章给老师发了过去(其实还没正式发表,心里很焦虑,就弄了个草稿发过去了),顺便跟老师约了一下面试的时间(这个他之前有提过,但没有具体的安排)。陶瓷的跟进大致就是这样。

还有一个tip是一个师兄跟我讲的,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很多时候在刚开始陶瓷的时候大家由于比较紧张,可能会把自己的位置摆的很低。其实这样是没有必要的。有些时候适当的吊一吊导师的胃口可能会使你更快的得到回复。

Q:很多飞友对于在套磁中教授不回邮件很是头疼。不知道你在这方面是如何处理的?(如果你觉得可以的话,能不能附上你第一封陶瓷信供大家参考?隐去其中的个人信息)

因为我的套磁信除去个人信息,就全是科研内容了,就不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了。

不回邮件这回事确实很让人苦恼。对于很想去的地方,我会一方面重复的发邮件,另一方面尝试去找他组里学生的联系方式,了解一下老板的态度。后面这个方法听起来不太靠谱,不过我亲身经历是真的可以找到。而且有一所德国的学校我就是通过这个方法要到了老板的拒信(囧~~~)

Q:对于PHD面试有什么经验吗?或者说在面试中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我总共面试过3次,两次欧洲,一次美国。内容都大同小异,因为我选得课题组都很有针对性,所以基本上只聊专业问题。也比较能深入下去。面试之前一些基本的问题还是要准备的。例如我是做电池的,面试的几个老师无一例外的都问了我电池的工作原理。

面试的时候,中国老师会好很多,因为说英语的时候,不管你说啥他都能听懂,外国人就不行。有时候明显感觉他没听懂,只是在茫然的点头或者摇头。所以我的建议是,跟中国老师面试的时候,如果有不同意见可以当场提出,这样既可以使得交流变成双方的,又可以表现一下自己是很有想法的。而外国老师就不推荐这样了,因为临时想出来的问题很难表述的很清楚,就算表述清楚了老外的回答也不一定能听清楚了。这样反而会弄得尴尬。这种时候就默默地听着,然后面试完了给他发邮件再具体的聊好了。

PS:用skype面试的同学可以试试这个方法,就是边聊边打字,事实证明这样面试的效率明显的提高了,老外的问题给敲个关键词过来,立马就听懂了。当然,这样做事先要跟老板沟通好。我相信大多数老师是可以理解的。

Q:之前你提到过在申请材料中你大部分都是突出了你科研方面的内容。那你对大家在申请材料中如何突出自我优势有什么建议吗?你认为申请中重要性因素的排序是怎么样的?(GPA,GRE,TOEFL,推荐信,科研文章,文书材料)

我觉得重点是主次分明,因为强项都是相对而言的,即是相对别人,也是相对自己,没有重点的材料很难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对于像我这种条件比较普通的同学而言,千万不要尝试把所有的优点都罗列出来。而应该适当的把那些并不是特别优秀的点忍痛割爱了。举个例子,我本科的时候包括研究生的时候参加的学生工作非常多,也确实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是仔细斟酌之下,我觉得跟我的专业相关度并不高,所以关于学生工作我只在PS里面提了一句话,在CV里面列了2行。而重点都放在了科研经历上。

而科研经历细分下来,也有主次之分。我突出的说了我逻辑思维强这一点,并且把所有的经历都往这个点上靠。而其他的方面相应的就弱化了。至于排序,我的观点是:文章>GPA>文书材料>TOEFL>GRE。关于推荐信,我实在是不清楚他到底在哪个环节起作用了,所以不列了吧。

Q:你能和大家谈谈你申请时的时间安排吗?

我开始准备的还是比较早的,研一就趁着上课把GRE考了。去年5月份把托福考了。这两个都是一次过,给我节省了不少时间。

有了英语成绩,我就开始着手选学校了。刚开始的时候把希望澳际在老板身上,他很热情的帮我推荐了几个地方(亲自发邮件那种),不过可能是因为太早的缘故,并没有得到确定的结果。

我是9月20日给UNL发了套磁信,这也是我发的第一封套磁信。后面基本保持每月一封信的频率跟老师联系着,主要就是跟老师汇报一下自己申请的进度。12月初的时候因为GPA问题面试了一次,当时就拿到了口头offer。

9月20日到12月初这段时间,因为等待的很心急,我陆续又看了一些其他地方的学校,不过都在UNL的面试之后拒绝了。

Q:最后,你对未来的飞友们有什么想说的吗?

扯点不相关的。就目前的大形势而言,不论去欧洲还是美国,生物、化学这一类的基础学科拿奖学金还是相对容易的。甚至有时候越基础的方向就愈容澳际请。但是如果是为了出国而换一个不喜欢的方向,我个人认为是不值得的。毕竟上学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继续上学。而科研绝对属于那种高投入,低产出,而且无比寂寞的职业。说这些是希望大家在作出选择的时候能深思熟虑,真正的想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拿到修改稿的时候又想多扯两句了:今天早上(01/28/2015),女朋友顺利拿到第一封全奖offer~~喜大普奔~~~实验室的另外两个同学晚上正在面试欧洲的学校,至此组里的全体同学都有offer啦~~~祝大家都能早日拿到心怡的offer。我一直相信,只要付出努力,就一定可以得到相应的回报。所以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轻言放弃!

结语:从killedw的经历中我们看到了他的努力和不懈,即使GPA再低,即使是转专业,他也对自己充满信心,对未来充满信心。所以,即使只有1%的可能,我们也要付出99%的努力。希望以killedw同学的努力和执着与大家共勉,无论未来怎样,做最好的自己就足以。

立即咨询

  • 澳际QQ群:610247479
  • 澳际QQ群:445186879
  • 澳际QQ群:414525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