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澳际学费在线支付平台

我的2004——申请故事

2017/03/24 09:41:54 编辑: 美国 浏览次数:305 移动端
[b]我的2004——申请故事:[/b]毕业了回到了家,趁着留学申请那段日子还没有完全淡忘,新的日子也没有完全占据我的时候,写个总结吧.[b][b] 如果你还没决定申请,可以慢慢看我文章的全部分,我希望后来人从我的经历中吸取教训;如果你已经决定申请,你可以从第二部分看起了,你可以早点准备申请中的那些琐碎的事情,我会祝你好运了;如果你要申请教育学,我只能说,信息非常不对称,我们知道的只是申请者这边的情况,至于录取者的眼光,我们有零散的评论,你也可以自己去找前辈逐个了解,这些工作需要你自己来做了.[b][b] 我申请的是2004年秋季入学的教育学专业博士,7所美国.结果:5所拒信,2所没有消息.这是我今年申请的情况.下面我着重谈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申请出国这条道路.二是申请过程.三是2004教育学申请情况.本文可以由你选取你感兴趣的章节阅读也可以三部分结合一起,并参加我附录的文章,了解我2004年申请出国的全部故事. 第一章[b] 和很多人一样,很小就有一个要出国的梦想,觉得外国比中国强,美,好,一定要出国去学习一下,提升一下自己的层次开阔一下自己的眼界而当进入大学,知道了有GRE有TOEFL可以申请美国的学校的时候,儿时的梦想成为激励我奋斗的动力.那是一种激动人心的,可以令我每天早晨一睁眼就兴奋的不得了的感觉.于是,从大二那个暑假起,我就走上了酷热的澳际的GRE的课堂.比天气还酷热的是我那颗崇敬和激动的心情,这样我开始了我不知澳际亦无畏的出国奋斗道路.准备gre的过程是无聊单调辛苦却丝毫不会觉得累,不会觉得苦的.在2003年3月15日我结束了gre考试.(GRE考试见[url= 和 [url= )那时候也有和g友一起思考过为什么出国的问题.结果是:因为我们都追求优秀!为了追求高高在上的理想所代表的极致的完美,不惜虐待自己,放弃生活中的其他美好,为了理想什么都愿意做!现在回想那时候的自己,好象文革中的中国青年,听了毛主席的号召,为了共产主义的理想,充满了激情,天真的以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对的.以为自己为理想而奋斗很崇高!殊不知为了理想而奋斗并不一定会成就崇高.这个时候的我激情,盲目.在零散的澳际联盟的回帖中一定表达出了这样的心态,因此有前辈JJ告戒我不该这样,可惜我并没有听进去,因为高烧中的我没那么容易退烧的.(详见[url= 在大三放假回家的前一天,我报名了tol和tse.回家之后的两个月不到的时间了,专心对付这两个小t.(tse考试详见[url= 我的申请最后以失败告终.在大学的前三年半,别人在忙着生活,我却在忙着准备出国考试申请.到了这个大四下开始的时候,我才开始了和其他人一样的找工作的生活.虽然自己在大四上就曾经在申请的空歇找过工作,不乏有一些成功的面试.但大四下把找工作做为我生活中心的时候,一些以前一直回避的问题冒了出来,比如在哪个城市工作,从事哪个职业.这些问题的答案不是自己随口就可以编造的,没有之前的心理准备和实际准备,我是措手不及,狼狈不堪的.(见[url= )虽然之后拿到了一些工作的offer,但因为错过了找工作的黄金时期,自己的工作的准备并不充分,工作并不满意.我现在在家准备考2005的研.为什么会做现在的选择?可以说是出不了国,是找不到好工作.之外还有很多原因,我对自己未来的生活设想有了很大的变化,以前渴望波澜壮阔的生活,奋斗,理想,背井离乡.现在却只想在爸爸妈妈身边过点简单平凡安稳的生活了.也许是真的累了吧!这应了我当初的那句话:出不了国大不了找工作,找不到好工作大不了考研.这是没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也许就是年轻的资本吧! 年轻是有资本尝试的,但我必须在失败中成长.一直不肯承认自己是为了出国而出国,因为我以为为了出国而出国的人,是该痛恨祖国,要离开祖国的.现在看来,我恰恰也是这种人,和我原先以为的那种人并没有本质区别.我出国学教育是考了gre之后才确定的,申请的专业和学校很大程度上由是否提供奖学金而决定.怎么能不说自己的奋斗是盲目的呢?现在接受了徐小平的就业中心论,在我看来出国只有是为了提升自己的就业竞争力,为了自己的职业目标才是对的.(而我的之前在ps中描述的职业目标是在确定读phd以后,按照phd的培养方向确定的,这怎么能不算太不成熟了呢?)理想的出国留学的境界应该是游刃有余中,幽雅从容的选择;而不是我们现在大多数人背水一站,孤注一掷的挣扎.去美国读phd这条路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走的,不是光有奖学金有visa就解决了的,在这条路上,我们需要认同的除了出国的上进和奋斗,还有phd5年艰苦的学术训练,离开祖国和亲人的孤独无奈,精神上文化上的空虚无助,还有出国之后回国还是留在那里的抉择......这次的失败在技术上归出许多原因,比如做申请的虎头蛇尾,比如那些琐碎的事情远可以提前完成,更加从容不迫。在更深层次上,我的失败还是因为我申请出国的不够实际与理智,我的盲目。自己对于教育学并没有很深厚长久的热爱,自己对于自己的留学前前后后的生活事业没有长远的规划,自己对于留学出国之后的苦行僧般的长年的学术生活没有充分的了解和准备,就匆匆走上了这条路.很难说此时的不幸就不会是未来的幸运.从小到大都没受过什么挫折的我,也许这次失败的打击是对我有好处的,我会慢慢品位失败的滋味.:)此时,我更多的体会到了理想和现实的意义.为理想而奋斗的想法是崇高的,但是如果不切实际,脱离自己原有生活,只追求为理想而奋斗的刺激兴奋这样的行为就不那么崇高了.当时奋斗路上的多少豪言壮语激动人心,现在看来也只是年轻的猖狂吧!把目标定的越高,成就的确会越大,但是路走在脚下,我可以偶尔抬头看看天空的美好,却不能奢望脚步离开大地. 第二章[b] 我的申请从2003年9月开始,之前已经大概确定了自己申请的专业是教育学(总结原因有:一,自己有爱好,性格符合,二,自己有多次兼职教育经历背景;三,教育相对来说好拿钱).因为硕士很难拿钱,我打算申请博士.这个时候就是看各个学校教育学院的专业设置确定自己的申请专业方向了.我对照着usnews的排名前50的教育学院网址来看,一个学校一个学校看history,goal,admission,faculty,and research.(这个看学校网页的过程的一本教好的指导书是澳际李强老师的.)我了解到适合自己会计学背景的专业有教育经济学,教育财政学.在学校图书馆拆迁闭馆的时候,我去广州图书馆借教育经济学教育财政学的书刊杂志阅读.大概了解了这两门学科基本讲的有哪些问题.于是再看学校的英文网页的时候就清楚一些了.然而,这两个学科因为太狭窄,大部分的学校只有这个课程,只有少数的几所学校把它做为可以申请的program.结合我自己一些在大学中学生工作管理的经验,我确定申请的program基本上是更上一层的教育管理和教育政策.有的把教育的经济基础放在social foundations of education中,因此我也考虑过这个专业,但最终因为这个专业更多强调philosophy/sociology/history of education,我觉得太文科性了,还是没有申请.master因为钱比较少,我基本不考虑.博士的学位有phd和edd两种,phd偏重学术而edd偏重职业,我选择前者.尝试过要写writing sample,但因为自己缺乏对某个专题的积累,而且英文的写作水平远达不到该层次学术的要求,不能成功.(关于教育学申请,详见本文第三章)每看一个学校我会记录这个学校的优点,比如教育经济/财政的教授强,学校奖金多,或者缺点,比如没有以上两个学科的教授,phd的申请要求master学位,这个program偏重实务,是培养校长或者经营学校的商人的等等.在看学校网页的过程中,除了通过看对专业的描述加深对专业的了解,判断一个学校的program是否适合我以外,我还摘抄学校网页上对教育使命的描述,对专业培养目标的描述的句子,帮助我加深对教育专业,对申请的专业方向的了解,也为我的ps积累素材.从50个学校里我筛选出15.6个合适的,接着我又按照美国所有有教育学院的学校名单看了一遍,这次快了很多,但并没有挑出几个我中意的学校.同时我办着成绩单,兑换着美圆,买着邮票和信封. 10月1日的那个长假,我蛰伏在宿舍,写出了第一稿的ps.很长,2000字吧.接下来的日子又写了三封推荐信.后来自己改过很多次,找别人帮我看过很多次.20多稿有吧.几乎每个申请的学校都会有很大的不同,不光光是因为不同学校项目的特点不同,更多的是因为自己一直非常不满意,总觉得写得不好,一直再改,这种状况一直从我11月底发出截止日期在12月15日的第一个学校,到我1月发出截止日期在2月的最后一个学校.字数最短的申请uic的网上提交的只有300字----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表达了什么.字数长一点的有1200吧.段落结构最后基本使用的标题加段落的方式.字体有按照学校要求的12号字.2倍行距,也有自己正好可以按照他要求的字数凑成两页的.一直用普通的A4纸,因为我不习惯用彩色纸加封壳等等做一些细枝末节的修饰.我的推荐信rl有三封,一封是经济学老师签字我写的,她完全不懂,全部是我自己写的.一封是对教育经济学有研究的一位老师签字我写的,我们本来不认识的,经过其他老师介绍我才知道他.他本来想帮我写,可是我要的急,他还是让我自己写了,第三封是做过我当志愿者老师时候的指导教师的美国外教,是他写的,我自己打印的.以上三封都是由老师签字一次,其他我模仿的,并分别装信封和自己申请包裹一起寄出的. 写ps,rl并发出是最看得到的申请主要过程,但在这背后有多少烦死人的事情啊!换美圆的时候,我快急死了.虽然国家有出国留学的换美圆途径,但大多需要拿到学校录取通知,签证,至少也要汇款使用申请费的网页复印做证明.而对于我要换美圆办国际卡的情况却没有适用条例.这样情况换美圆的方法有:一找在银行的亲朋好友换,二找黄牛换.我尝试过在银行门口找外教换给我6美圆(当时我以为自己想办的一个美圆帐户需要六美圆),我最终大部分的美圆是从家里找在银行工作的亲戚换好了,汇到广州我的帐户上的.后来我也想找过在银行看见的有美圆存款的老百姓换,因为我给他的汇率比银行给他的高.而当换完美圆了之后,我在选择办什么信用卡时又出了问题,因为学校附近有中国银行,我优先考虑中国银行的国际信用卡和借记卡.办卡的时候,柜台人员告诉我这两个卡的区别是前者要备用金,可以透支.我就选择了后者,可后来才知道只有信用卡才可以网上支付,而这个时候我的美圆存款已经全部打入我想办的借记卡帐户,而要取消只有等借记卡办完的两个星期后,到那时候我要办信用卡又要2个星期.前后一个月我一算,我来不及交12月15日的申请费了.我在中国银行的柜台前跟值班经理,据理力争----是你们的人没给我解释完整业务,我也哭了---我等不急那漫长的一个月.于是值班经理通过私人关系帮我调来了美圆帮我先办了国际信用卡.办成绩单也是快被学校老师气疯了,我们的学时在教务处和学院教务员那里不一致,我要来回核对,最后学校教务处也搞不清楚应该依哪个标准,我心里想任了吧,都差不多,能办成哪个就哪个吧!找老师联系rl也是烦人的事情,尤其是繁忙的教授!十扑九空!ps被自己改了n次,也还是被别人,被申请成功的前辈,同在申请的人,还有我老爸(是被他逼迫翻译成中文给他看的)批评了很多次!这段文字应该是本文最细节和琐碎的一段了.相信没有后来人可以遇见我那么一些特例的故事,但写出来我只是希望后人有个心理准备,这样的烦死人的事情你的确会碰到,这些并不在自己控制之中的麻烦事会让你心力憔悴的! 我的托福gre成绩都是电话送分的,因为是后来实在不想麻烦的了.最后陆陆续续申请了7个学校.每个学校都有一段故事,再次不再赘述了.反正到了最后,自己也是累得不得了.说不清自己的热情是在什么时候淡的,自己的激情是在什么时候消释的.也许就是在琐碎的申请过程中,也许是在申请过程中找不到自己合适的专业学校被申请给打击的,也许是看到了已经出国的前辈的有很多生活也很迷茫.就这样,我的热情淡了,本来打算申请10个,打算申请美国之外的其他国家的计划也搁浅了.申请完这几个学校的时间也不多了,热情也没有了,只是机械性的完成任务了.(详见:申请中的一些矛盾和困惑,与大家交流---与申请方法无关[url= 第三章[b] 担任澳际联盟教育专业版的契机让我对教育学申请有了一个比较全面概括地了解。根据我做过的历次调查和版面上引起的讨论,我做一点总结。 申请者的背景:毕业于中等大学稍微多与名牌大学的;学教育相关专业的稍微高于学英文专业的人数比例;很多人有两年以上的教育工作经验,至少也是有一年以上的教育工作经验;学习是本科的多于是硕士学历的;无论文的申请者人数与发表的人数相当(详见[url= =3.5 有 50.00% ,其次是=3.25 占18.75%(见[url= 成绩>=640 4 23.53%,>=630 7 41.18%(见[url= GRE语文部分的成绩,高于600分的占50%.作文高于4.5分的超过50%.(见[url= 按照申请人数排列的教育学申请方向依次为:第一位:teach english as second lauguage英语教育 27.27%;第二位:eucational techonology教育技术 23.64% ;第三位:higher Education Administration 高等教育管理 10.91% ;第四位:Educational Psychology教育心理学 9.09% ;第六位:Administration/Supervision 管理/监督 7.27%; 第七位并列是Curriculum/Instruction 课程/指导(英语教育另见选项11) 5.45% 和Vocational/Technical 职业技术教育 5.45% [b]第八位并列是Counseling/Personnel Services 咨询/人类服务 3.64% 和Elementary Education 基础教育 3.64%,第九位并列是Education Policy 教育政策 1.82% 和Special Education 特殊教育 1.82% .最后一位是Secondary Education 中等教育 0% .英语教育申请方向的人多是因为本科学英文专业的人多来申请教育的原因造成的;高教管理和管理/监督的申请者多,一是因为管理在各个领域都热,二是最近几年有好几位教育管理高教管理申请成功者的示范作用;教育技术学和教育心理学的热,是因为本来这两个学科都在发展的旺盛期的原因吧.(基于我对教育学各个领域做过全部的了解,这个部分的分析可能不全面不正确)(详见[url= ) 有人说,申请教育专业的是过热了,教育学院本来就没钱.教育学出来找工作也不好找.这些零零散散的评论在教育版的讨论中可以看到,然而我不辩真伪,也不好做一总结.以上的调查分析只给大家申请时做一参考,大家可以选择偏门一些的专业方向,对照申请者的平均水平,可以知道自己的位置. 后记:[b] 故事讲过了,春耕开始了,呵呵,这是王志东在某个场合说过的.我也说完了我2004申请的全部故事了.我会有新的生活,我会继续我的努力,脚步会很稳健,更扎实了.立即咨询

相关留学热词

  • 澳际QQ群:610247479
  • 澳际QQ群:445186879
  • 澳际QQ群:414525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