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澳际学费在线支付平台

孤岛苦修为学术──芝加哥大学

刚刚更新 编辑: 美国 浏览次数:33 移动端
根据二十多年前的一项调查,芝加哥大学高踞全美大学及研究所排行第三名,足以代表中 [b]部,和东岸的哈佛及西岸的史丹福分庭抗礼,并享有崇高的学术地位。 [b][b]她的博士毕业生出任美国大学教职的比率在全美高居第一位。即将度过一百周岁的芝大,会 [b]有怎样的下一世纪?这是所有关心学术的人不得不关心的问题。 [b][b]和绝大多数的私立名校一样,芝加哥大学的创始也是靠教会起家,它的幕后支持者是美国的 [b]浸信会教派。 [b][b]财力雄厚、领导得人 [b][b]说来有趣,事隔百年,许多对宗教没什么概念的芝大学生根本不知道这段「浸信会」因缘, [b]却只知石油钜子约翰.洛克斐勒是芝大的「创校者」。 [b][b]称洛克斐勒是「创校者」并不为过。一八八○年代末期,美国浸信会教育组织开始向洛克斐 [b]勒游说劝募,想要兴建一所有代表性的浸信会大学,只是大学的地点众说纷纭,无法敲定, [b]最后洛克斐勒在华盛顿与芝加哥两地「决选」中,选定了芝加哥,并且慨然捐出第一笔款项 [b]──六十万美元──做为筹备之用,芝大于焉诞生。而截至一九三七年洛克斐勒去世为止, [b]他总计为这所新兴大学投注了三千五百万美元,手笔之大,极为罕见。 [b][b]财力的不虞匮乏,使得芝大拥有位于芝加哥市南区内的一百廿五英亩校地、及多栋哥德式典 [b]雅建筑;选对了第一位校长,更为芝大日后崇高的学术地位奠定基础。 [b][b]芝大首任校长──威廉.哈伯──不仅是美国近百年来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而且本身就是 [b]位学术界的传奇人物。他十八岁就获得耶鲁大学博士学位,并且在耶大教授闪族(希伯来、 [b]阿拉伯等)语文。他一八九一年出任芝大校长时,年仅卅五。 [b][b]正因为年轻气盛,企图心强,哈伯从一开始,就对芝大的未来设想了崭新的蓝图。不同于一 [b]般大学,芝大在创始之初,就不以成立大学部、办好教育为满足;而把目标放在发展探究学 [b]术的研究所及专业学院,这在当时算是相当「实验性」的观念。 [b][b]首创「季期」学制 [b][b]另一方面,哈伯上任后,一口气延聘了九位前美国高校院校及神学院的校长到芝大授课、协 [b]助校务。他还破天荒地打破一年春秋两学期的惯例,订定了一年四学期的「季期制」。 [b][b]凡是上过美国「季期制」学校的人,都会被每期仅十周、紧锣密鼓的课程压得喘不过气来。 [b]而据「芝大校史」一书的记载,这项「令人疑惧的教育实验」后来普遍得到了学校师生的认 [b]可。 [b][b]「季期」的好处相当多,例如芝大第二位校长杰德森就认为,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从任何一个 [b]「季期」入学或是毕业,不必为一点小事耗上半年、一年;而别的学校在放暑假时,芝大的 [b]「夏季季期」(从六月中旬到八月底),却因为和其他三季一样重要,将绝大部分的师生留 [b]在校园内继续研读,这背后的意义,正是芝大「学术研究没有假期」的传统信念。 [b][b]时至今日,「季期制」在美国已经相当普遍,如史丹福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俄亥俄 [b]州立大学等校都纷起仿效。 [b][b]潜修学术、回馈大众 [b][b]哈伯的贡献还不只如此。在建校之始,哈伯便将未来的学校组织粗分为五大部门:大学本 [b]体;图书馆、实验室及博物馆;大学出版社;大学延续教育部门;以及大学联盟计画部门。 [b][b]以现在的眼光看来,这五大部门已是许多学校所共有,没有什么奇特。其实这五项中的后三 [b]项,竟全属哈伯的创见。因此,若说芝大的出现,带动了美国高等教育观念的革新,并不为 [b]过。 [b][b]所谓「大学出版社」,顾名思义,当然是以出版学校师生的论着以及各种学术著作为主。从 [b]各大学出版社每年所出版的「质」和「量」,就可以有效评估这个大学够不够「用功」,因 [b]此大学出版社成了各学校较量的战场,间接刺激了学术研究风气。 [b][b]挟着开路先锋的地位,芝大出版社尤其成果辉煌,不乏经典之作。它所出版的两本工具书─ [b]─「写作风格手册」、「论文写作手册」,要用英文写学术文章的人几乎人手一册。 [b][b]「大学延续教育」,则包括了演讲、夜间授课、刊授、特殊专题课程等,英国剑桥大学曾经 [b]推动过类似的活动,而哈伯进一步把它落实为学校常规运作的一部分。因为他认为,大学的 [b]终极功能是服务人群,既然有许多人因为工作、经济等因素无法享受大学教育,那么,通过 [b]大学出版社、大学延续课程等方式,让他们满足对学识的渴望,是大学无可推卸的责任。 [b][b]至于「大学联盟计画」,在哈伯的原意中,他并不希望芝大挟着雄厚财力,「压倒」美国中 [b]部原有的大学。相反地,他希望和各校都建立平等互惠的关系。时至今日,芝大和「中部十 [b]大」、哈佛、耶鲁等学校都有师生交换计画,也和许多国家实验室签有合作协定,以提供学 [b]生更丰富多元的学习机会。 [b][b]哈伯在学术教育上的创新精神,始终根植在芝大传统中,成为它最可骄傲的象征。不久之 [b]后,另一位同属耶鲁出身的芝大校长赫钦斯,在他廿二年(一九二九至─九五一年)的校长 [b]任内,又为芝大、同时也为美国高等教育,掀起了另一波实验性的创举。 [b][b]教育不再齐头平等 [b][b]在一九四一年赫钦斯提出的所谓「芝加哥方案」中,最大胆、前进的创举首推「越级就读」 [b]──资质优异的学生通过甄试,可以在高二结束时直升芝大;在芝大,他们不一定要上课、 [b]也不必急着选定主修项目,可以在接受三、四年的通识教育后,再决定要上那一个研究所。 [b][b]这个计画强调让学生依个人的资质、性向自由地选择及发挥,学校只是从旁协助。接受教育 [b]的每一个「个人」,比教育体制本身更应该受到尊重,这种目标上的厘清更促使日后美国高 [b]等教育突飞猛进。 [b][b]「芝加哥学派」引领风潮 [b][b]芝大对教育观念的「宏观」与实验精神,奠定了它在美国教育史上的重要地位;而它在学术 [b]研究上的地位与贡献,也同样值得称道。 [b][b]就芝大本身的教育体系来分,它有三个主要部分:一是大学部;二是四大研究部门──生物 [b]科学、人文科学、物理学,及社会科学;三是七所专业研究院──商学院、神学院、法学 [b]院、图书馆学院、医学院、社会服务及管理学院、公共政策研究学院。 [b][b]若要再细分,则芝大有一些「招牌学科」,在学术界始终享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像是物理 [b]学、经济学、社会学(一八九二年成立的芝大社会系是全世界第一个社会系)、文学批评、 [b]历史及神学等等,成为有名的「芝加哥学派」。 [b][b]以物理学来说,芝大素以「原子能诞生地」着称。一九四二年十二月二日,正是二次世界大 [b]战水深火热时,世界上首次人造的核子连锁反应在芝大实验成功,为两年后的原子弹诞生奠 [b]定基础。 [b][b]这段历史说来还颇富传奇,原来主持这次实验的,是逃避墨索里尼政权而流亡美国的义大利 [b]学者费尔明。一九四二年,他从待了三年的哥伦比亚大学转住芝大担任教职及主持实验,没 [b]想到迅即成功,连带使芝大也成了全世界瞩目的焦点。其后不久,著名的雕塑家亨利.摩尔 [b]在芝大立了一座题名为「核子能」的青铜雕塑,更为这段轶事添上了完美的结局。 [b][b]芝大在物理学的地位至今仍未褪色,而最近在医学上又展现新的风采──全美第一次活体肝 [b]脏移植(由活人捐赠器官,通常是给自己的亲属)的病例,就是在去年十一月在芝大医院完 [b]成的。这项创举,为无数苦于「一肝难求」的肝病病人点燃了一线生机。 [b][b]傲人的诺贝尔纪录 [b][b]要想了解芝大的学术成就,还可以用一个令人惊异的数字作为佐证──在短短百年的历史 [b]中,芝大师生群中出过五十三位(截至一九八七年为止)诺贝尔奖得主,平均不到两年就享 [b]有一次殊荣;而以诺贝尔奖的六个奖项而言(其中「经济」一项是一九六九年才开始颁 [b]授),平均不到十二位得主中,就有一位是芝大人。 [b][b]芝大教授群中,当前仍有六位诺贝尔奖得主在执教,「极可能是下届××奖得主」的教授更 [b]不下十位,难怪芝大大学书局中最畅销的就是印有历届芝大诺贝尔奖得主名字的运动衫了。 [b][b]芝大学术成就高,当然和学生组合颇有关联。以一年平均招收九千名学生、且平均进入三大 [b]部门──大学部、研究所及专业研究学院──来看,学生名额少、录取标准严格,而其中三 [b]分之二是研究生,这在全美名校中独一无二,在在强化学校的研究气氛。 [b][b]事实上,从芝大建筑多属典雅的哥德式四合院,不时还点缀着高耸向天的钟楼、尖塔,可以 [b]推测芝大和哈佛、普林斯顿等私立名校一样,也是以英国的「牛剑」为标的,想成为潜修学 [b]术的清静之地。从某一方面来看,芝大身处市区,「遗世独立」的气息却是相当浓厚。 [b][b]孤岛苦修压力大 [b][b]当前在芝大攻读比较文学博士的林秀玲,就用「中古修道院」、「无视于外界名利征逐的学 [b]术象牙塔」来形容她对芝大的感觉。 [b][b]此外,芝大的校刊以「Maroon」为名,何以得名已难考证,此字有人译为「酒红色」,也有 [b]人干脆以「孤岛之子」名之。 [b][b]话说回来,遗世独立也罢、「孤岛」也罢,芝大其实有着不得不如此的苦衷。最重要的原 [b]因,当然和附近的黑人区集结有关。 [b][b]远在廿世纪初,以重工业及制造业闻名的芝加哥市,就是南方黑人北上找工作的集散大本 [b]营,累计至今,已有超过一百廿万的黑人落居芝城,并且集中在城西与城南──正是芝大所 [b]在地,无怪乎芝大严阵以待,避免落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因为被黑人区包围,而排名每下愈 [b]况的覆辙。 [b][b]休闲娱乐何处去?! [b][b]芝大的「严阵以待」,首当其冲的当然是校园环境。「芝大不像其他的大学城,它的附近没 [b]有热闹的商街、没有计算机游戏、酒吧,没有电影院、甚至没有快餐店──凡是一切可能生 [b]成喧闹杂乱、引起黑人集结闹事的公共场所,芝大都尽量避免」,当前攻读政治学博士学位 [b]的郭崇伦如此形容。如此一来,在「安全第一」的前提下,芝大的确省了很多麻烦,但同时 [b]也使得学生们在课余时几乎无处可去。 [b][b]芝大防杜黑人「入侵」的另一个法宝则是不断在校区附近购地买屋。芝大所在的海德公园 [b]区,素有「芝城的格林威治村」之称,曾是文人雅士汇集的优雅住宅区,芝大为了防止白人 [b]搬迁后,会有黑人迁入,总是抢先买断。 [b][b]另一方面,芝大的南侧,隔着一条宽约卅公尺的街道「Midway Plaisance」,便和黑人社区 [b]遥遥相望,残败的街景、斑驳破旧的车子、以及怵目惊心的涂鸦,和芝大的典雅形成了强烈 [b]对比。由于芝大还有几栋建筑「沦陷」这里,除少部分师生不得不在此活动外,大多数学生 [b]都不愿轻易越过「雷池」一步。好笑的是,因为芝大一直视这里为「心腹大患」,想要逐步 [b]「吞并」,反倒惹得这个黑人社区组织起来,反击财大气粗的芝大的「侵略」、「扩张」行 [b]径。 [b][b]「害怕」是生活的一部分 [b][b]位于黑人区所带来的治安阴影,在芝大师生心头挥扫不去;芝大校区每条街口都有电话,遇 [b]有紧急情况,只要奋力把话筒扯下,警局警铃便会立刻作响;入夜后,街上行人稀少,偶尔 [b]倒是可以看到巡逻的警车缓缓驰过……。 [b][b]在芝大四年,形容自己「晚上没事绝不闲逛,出门一定要有车、有伴」的王长玲分析了这种 [b]害怕情结:「其实芝大附近的黑人区并不算糟,有不少居民还是中产阶级,并没有真的那么 [b]危险」,她说,「可是害怕就是这样──心理上的怕往往比实际上的可怕程度更令人不敢动 [b]弹。」 [b][b]「危险」成为挥不去的阴影,娱乐场所少,蹦蹦跳跳的大学部学生少,甚至连体育活动也在 [b]赫钦斯校长任内的有意抑止下没有什么「劲头」,因此,「生活单调、枯躁」,郭崇伦不只 [b]一次说。 [b][b]论文、学费、暴风雪 [b][b]林秀玲则用「一成不变」来形容自己──课堂、图书馆、福利餐厅、宿舍……,日子就在这 [b]么几个定点里重覆打转,傍晚固定回宿舍给自己做顿晚餐,倒成了一天中的最大消遣。 [b][b]「『季期制』功课紧、同学各忙各的,台湾来的学生总共也不过十来个,加上学人文、社会 [b]科学的人心思多,聊天也不见得投机。自己又是女生、又没有车、又没有钱,课余还能做什 [b]么呢?」林秀玲的感慨在芝大是相当普遍而深切的。 [b][b]经济压力也是芝大人最常面临的问题之一。芝大的学费出奇的贵,以没有减免的正常情况来 [b]说,一个「季期」十周、三门课,学费就高达四千七百美元,若想修满一年四「季期」,连 [b]同生活费,一年总要二万五到三万美元,和「长春藤」贵族学校相比毫不逊色。或许因为这 [b]些私立学校学费实在高得离谱,引得家长怨声载道,美国司法部还在去年宣布展开「反对私 [b]校联合垄断、哄抬收费」的调查,哈佛、芝大都赫然名列被调查的黑名单上。 [b][b]「孤岛苦修」在芝大 [b][b]「气候」则是另一件教人想了就心往下沉的事情。四个多月的雪季或许不算长,但从北边密 [b]西根湖长驱直入的寒流更是毫不容情地使得芝城的暴风雪举世知名。 [b][b]「冬天温度低、气压低、芝大学生的情绪更低」,郭崇伦指出。特别是在一月初、冬季季期 [b]刚开始时,许多学生刚从家里度过一个温馨的圣诞假期回到学校,马上面对着功课、暴风 [b]雪、治安、以及经济压力,心理上无法调适,休学、自杀、接受心理治疗……也就偶有所闻 [b]了。 [b][b]这样形容芝大,似乎有点令人闻之退怯。从台湾大学一毕业就到美国,又有家人定居纽约的 [b]王长玲也不讳言:当初只知道芝大名气大、学术地位高,却没想到在此生活如此「阴郁」。 [b]她认为,如果不是下定决心要攻读博士学位、或是立志走学术路线,芝大「孤岛苦修」的方 [b]式,或许未必值得。 [b][b]至于她自己,若有可能回到过去,她还会再做同样的选择吗?王长玲不愿去想这种问题。她 [b]说「以前在台大是生活在人群中;到了芝大,却要静下来,面对自己……」。「孤岛苦 [b]修」,苦虽苦矣,却更能延续芝大的学术理念──追求卓越的学术成就。这不仅是芝大、也 [b]是全美学术界一致企盼的吧!立即咨询
  • 澳际QQ群:610247479
  • 澳际QQ群:445186879
  • 澳际QQ群:414525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