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澳际学费在线支付平台

英国,想说爱你不容易

刚刚更新 编辑: 美国 浏览次数:258 移动端
作为我们六个人中对英国投入最大的人,而且目前是“准英国飞跃者”,面对电脑,我写出 [b]申请过程中的成败,写下心中的呐喊,“英国,想说爱你不容易!” [b][b]一、开始:我根本就看上了美国 [b][b]虽然决定了要趁着年轻出去看看,但是回顾我的申请道路,坦白说,用稀里糊涂来形容一开 [b]始的状态并不过分。因为时间上有些仓促,也因为我在国家、学校和专业的选择上并没有做 [b]到充分的谨慎。 [b][b]开始的时候,由于了解到的信息不多,所以我对于国家,学校,专业都没有好好的考虑过。 [b]或者说,我都考虑了,但都考虑得不细。借用我同居密友(考研者)的话说,“我就这样,仿 [b]佛做布朗运动的花粉,被外界的无数随机力量撞击”,只是我被撞到了申请出国这条路上。 [b]自己的想法虽有,但是最终的选择确实很不确定的。 [b][b]去美国!我像大部分的GTER(考GRE和TOEFL出国的人,戏称为“澳际者”)一样,抱着飞跃的 [b]梦想。飞到那样一个开放向上的社会,有灯红酒绿,也有万卷诗书。但是签证的形势如此不 [b]容乐观,特别是911以后,我也开始对美国这个第一选择担心起来。而且看到上届师兄师姐的 [b]出国形势,我也开始怀疑自己的实力。我们上届除了一些牛人,拿到美国什么OFFER(全额奖 [b]学金录取)的了。我,虽然有还不错的G、T成绩,专业课成绩,但没有任何突出的地方,就是 [b]一颗不起眼的小土豆,美国佬怎么就那么容易选择我做水果沙拉呢?虽然不是牛人,虽然不 [b]自信拿到美国牛校的OFFER,但是如果全心准备申请,拿到一个一般的OFFER还大有希望。但 [b]是我可能太高估自己了,因为我的竞争者不仅仅是我身边的同学,不仅是全国各高校的精 [b]英,是世界范围内的竞争,我,一个没有研究背景,没有学术论文的小本科生拿什么和别人 [b]竞争?更何况,事实上我的申请准备并不别人充分。 [b][b]二、思想解放:去英国的冲动 [b][b]如果没有特殊情况,我可能会执著的扑向美国这一点亮光,哪怕最后的结果会有些惨烈。但 [b]是人回避风险的本性多少让我对于申请和签证的不确定性有了担忧。而一个偶然的机会,另 [b]一个闪光点出现了。 [b][b]就在我暑期实习的时候,有幸结识了一个爱尔兰人,年纪轻轻的他已经是美国某牛校的博士 [b]后了。听君数语,给了我不小的冲击。他问我申请时为什么不考虑英国,我列举了美国的种 [b]种澳际,也说到了去英国的费用钱——至少20万RMB,对家里而言一笔巨大的开支。他问我如 [b]果美国签证有问题出不去怎么办,正中我心头之患,其实在此之前,我一直都跟自己说“大 [b]胆的申请美国吧,你一向运气不错,签证不会有问题的”。可他向我列举了不少他本人见过 [b]的条件很好却没有签过的例子,对此,充满了惋惜和无奈,于是,他转而建议我考虑申请英 [b]国的学校,并介绍说英国有许多很好很好的学校。说实在的,当时英国我知道的,并且看得 [b]上的学校只有牛津和剑桥(别说我是井底之蛙,也别说我太狂妄,当时就是这么土)。 [b][b]那个博士向我介绍了他的母校LSE(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b]Science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简称),又说晓之以该学府的卓著,你选择了它,以后可以找到 [b]好工作,还可以作为一个跳板继续申请美国的博士。总之,出去之后的机会很多,不要在美 [b]国一棵树上吊死。而且更重要的是英国硕士只需要一年,而OX(牛津大学的简写),CAM(剑桥 [b]大学的简写),LSE等牛校,会带给人HUGE VALUES(巨大的价值)。他的意见的确有道理。现 [b]在想来总觉得有点儿鼓动中国人为英国GDP做贡献的嫌疑。但是,还是很感谢他,否则我不会 [b]注意到LSE,也不会考虑英国。 [b][b]接下来,我开始通过网络了解英国的学校信息。本系前两届的师兄师姐中虽然有去英国留学 [b]的,但是人数极少,也没有什么联系,所以很遗憾,没能够得到什么直接的信息(正是这样才 [b]使我急于与大家分享我的经历,如果能对后来的人有所帮助,我将无比高兴。)对于我的专 [b]业,经济学,如果能去伦敦经济学院继续学习当然很好。因为在世界范围内的专业排名上, [b]它肯定不在牛、剑之下。LSE的经济学系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学系,历史上曾经有七位诺贝尔 [b]经济学家出于此。只是,不知道如果学校申请成功了能不能申请到奖学金。 [b][b]三、英国:算计你 [b][b]考虑申请几个英国的学校,但是算计得还不够。 [b][b]虽然我可以勉强算得上是纯粹的飞跃者(就是一心要出去,不推研,不找工作的毕业生),但 [b]是从一开始,我就不是一个纯粹的UKer(BBS上对于申请英国(United Kingdom)的人的简 [b]称)。所以我没有像那些早已规划好赴英伦读研的同学那样目的明确的申请。其实这些人是很 [b]聪明的。各个国家的申请情况不尽相同,因此申请的投入和产出就各有特色,就像经济学中 [b]各厂商有不同的生产函数一样。设想,申请英国,从短期会大大节省申请成本: [b][b]首先,英国的学校比美国的数量少,而且考虑到自费,大家(可能这里我是以我周围的同学的 [b]情况考虑的,不能代表中国这个总体)通常都会把目光锁定在排名前20的学校,而美国一般考 [b]虑前50或前100的学校,这样筛选学校的成本减小了。不要小看了这一点,在决定申请一所学 [b]校的时候,通常要在同样的地理范围或者排名高度上“校比三家”,而了解每个学校少不了 [b]直接浏览学校的主页,查询专业的信息,邮件(必要时打电话)问询秘书相关情况,一个学校 [b]至少耗时半天。其实一个深谋远虑的申请者在此之前就应该对学校的信息有所了解,而不应 [b]该像我这样临时磨刀霍霍。其次单单从申请过程本身来说,英国的绝大多数学校不需要交申 [b]请费,一般只要求两封推荐信,一份成绩单。而美国和加拿大的许多学校要求三封推荐信两 [b]份成绩单。推荐信是要花心思花时间请老师帮忙的,成绩单也是向学校教务交了银子排了长 [b]队一份一份的“买”来的(至少北大的情况如此)。假设英国和美国申请数目相同的学校,申 [b]请的越多,英国的成本优势就越明显。 [b][b]再从收益上看,英国的命中率高。一是录取率高,据我本人和周围同学的经验,英国TOP10的 [b]学校对于中国的最好的那部分学校的学生是非常欢迎的,他们的大部分都会给Admission(录 [b]取)。以我个人为例,我申请了四个英国的学校,经济学专业和综合排名都在前十,全部都给 [b]了我录取,不过因为申请的授课式硕士项目,没有奖学金。我个人认为英国的高录取率(主要 [b]和美国学校比)不能把原因归结为英国的学校水平不高。英国的高等教育素来以严谨和重研究 [b]著称,许多大学历史悠久,享有盛誉。只是美英两国的国史国策国力国势是申请者选择学校 [b]的大背景,世界英才更愿意去招贤纳良、奖金丰厚、学术活跃、蒸蒸日上的美国,所以美国 [b]的申请更为激烈。而小小英伦自然先天上没有汤姆大叔的襟怀,也缺乏美利坚的妩媚,申请 [b]者要少得多。但是英国近年来以高等教育为产业,在世界范围内招收留学生,还定下目标在 [b]未来的某年,吸纳世界上四分之一的留学生(具体时间数据记不清楚了)。所以面对中国这个 [b]巨大的教育市场,它穷其能力挤入唯恐不及,面对占世界上四分之一人口的大国的优秀本科 [b]生申请,它又有什么理由拒绝呢?A大学不要我,不还有B吗?二是签证通过率高。这是和英 [b]国的教育产业政策和移民政策直接相关的。对于我,就是这一点初始的诱惑促成了最后的 [b]“学缘”。 [b][b]以上仅仅是对申请过程的短期成本收益分析,从长期看,时间、金钱、学位,体验都是我考 [b]虑的因素。英国的授课式硕士(与研究式硕士相对而言)通常一年,自费20万RMB;美国博士一 [b]般五年,全额奖学金(没有全奖一般的中国人根本不可能提供足够的财力证明而成功的取得赴 [b]美签证)。是的,如果有美国的Offer,美国很有吸引力,但是我真的不确定我是否一定要死 [b]心塌地的读一个博士,耗尽五年青春啊。于是,英国短时紧凑的学制,在我看来倒有它的优 [b]越性。有人质疑过海外一年取得硕士学位的含金量,的确,一年的时间是少了点儿,但是学 [b]习的质量和成果不完全和时间成正比。时间短,压力大,更会最大限度的学习。而相形之 [b]下,国内一个两年制的硕士就真的学到了更多东西吗?事事无绝对,全靠自己做。还有一 [b]点,体验,这是我出国的一个目的之一。我想无论是美国还是英国,都是全新的经历,有全 [b]新的体验等待着我。困难肯定是会有的,但是只要走出国门,新环境下的新鲜或腐朽,机遇 [b]或挑战,或是餐餐面包加土豆或是博物馆堂皇林立,只要是未曾经历的都将是丰富人生的体 [b]验。 [b][b]四、申请: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b][b]也正是因为我在放弃了保研之后,一心要出国,所以我像做证券投资一样,尽可能的规避风 [b]险,争取一个最大化的预期收益。 [b][b]对于美国,我仍然心仪,是我主要的申请方向。对于加拿大,受到我另一位同居密友的影响 [b](坚定的申请加国),加上我GRE和TOEFL免费寄送的成绩都寄给了多伦多大学,我决定申请几 [b]所加国的学校,多伦多已经寄了成绩,不申白不申,而枫叶之国中其他的学校,能值得一申 [b]的也屈指可数了。至于英国,其实和加拿大的地位相似,都可以作为美国的替补,但是将来 [b]去英国要花自己的MONEY(钱),于是一定要申请最好的,让钱花得最值。 [b][b]这样,在以美国为中心,加拿大和英国为两个基本点的申请组合下。我申请了美国的12所学 [b]校,全部是排名前50的,包括加州伯克利大学,斯坦福大学耶鲁大学这样的超级牛校。加 [b]拿大和英国各申请了四所。共计20所。我以为我的组合是非常可行的即能够规避风险又有可 [b]观收益的很好的组合。或许证券投资分散风险的原理在申请决策时并不适用,最终我没有取 [b]得预期的收益。事实上,美国耗尽的财力物力最多,收益确实是最低的。似乎,冥冥中注定 [b]了,我就是飞不过太平洋了。 [b][b]五、遗憾:与牛剑擦肩而过 [b][b]在申请英国的四所学校中,没有牛津和剑桥。现在想来,有些后悔。我再没机会申请牛剑 [b]了,这是两所我最看重的英国学校。其实只能怪自己的懒惰。 [b][b]牛津:申请经济学的Mphil(Master of Philosophy相当于副博士)要交两份Writing [b]Samples(英文的写作范文),各三千字,还要有Research Proposal(研究计划)。回想起10 [b]月底-12月初,准备材料,寄材料那些混乱而紧张的日子,一个个学校的申请琐事确实令我疲 [b]于应付,而归根结底是我自己太懒惰了。没有花时间写什么Research Proposal,也没有精 [b]力去写两篇3000字的英文论文。于是,我放弃了牛津。让我感动的是,牛津那装帧精美的 [b]Prospectus(介绍学校和专业的申请指南)给我寄了两份,而此后又寄来了大约四封关于申请 [b]奖学金的信。心痛并感动着,不过还是这样放弃了,可惜。 [b][b]剑桥,是它放弃了我。剑桥给我的印象一开始就很不好。他们经济学院的网页上信息量很 [b]少,似乎是完全给内部交流用的。而且我记得当时Download(下载)申请表格,只能在线打 [b]印,不能保存。我的那份表格还是请人帮我打印的,可惜到后来没有用上。起先看到它要求 [b]很多items(项)要3 copies(副本),我就心中不爽,而且担心成绩单(也是要求三份)不够。 [b]心里也嘀咕着,剑桥的人太懒了,东西寄过去了自己去复印不就完了吗,还要我们都给准备 [b]好了?于是我迟迟没有整理剑桥的资料。后来,听同系的一个同学说,从剑桥经院秘书处得 [b]知,剑桥今年不接受GRE的机考成绩——晕!这下好了,不用在嘀咕些什么了,剑桥先把我 [b]KICK(踢)出局了。不过,我并没有亲自问过剑桥的小米。多少也有点遗憾。 [b][b]失掉了牛剑,不免有点难过。但我知道我丝毫不值得同情。先是我自己的申请策略就亲美轻 [b]英,其次申请过程中我的重大失误就是和院系秘书的联系不够主动,最后我在一个错误的时 [b]间偷懒了。后悔的果子只有自吞了。 [b][b]六、绞痛:PKU vs LSE [b][b]还有不到两个月,我就要离开我的北大了。北大虽然总背负外面的或褒或贬的品评,虽然是 [b]我们茶余饭后牢骚的发泄对象,但是对她,又有几多眷恋和牵挂!还记得去年毕业生离校的 [b]前夕有一个师兄发了一个帖子,用字符拼成了四个字“永失吾爱”,被RE上了未名BBS的十大 [b]头条。而今,我也要“永失吾爱”了…… [b][b]其实在最初比较保研和出国的时候,我就想到了如果美国因为种种原因去不了,而最终只能 [b]去英国的可能性。没有想到,从目前的情况看,美国那边没有学校录取我,倒是英国,我最 [b]看重的LSE向我招手了,当初预料的的比较不如意的选择竟然成了现实。 [b][b]一边是我的PKU,公费两年的世界经济方向的硕士;一边是约翰牛的LSE,自费一年的经济学 [b]硕士。前者,已经无可挽回的被我拒绝了,还有不到两个月,我就要离开我的北大了。北大 [b]虽然总背负外面的或褒或贬的品评,虽然是我们茶余饭后牢骚的发泄对象,但是对她,又有 [b]几多眷恋和牵挂!还记得去年毕业生离校的前夕有一个师兄发了一个帖子,用字符拼成了四 [b]个字“永失吾爱”,被RE上了未名BBS的十大头条。而今,我也要“永失吾爱”,走向伦敦的 [b]迷雾中了。虽然在决定申请的时候,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承受生活和学习之苦,忍受寂寞 [b]的考验,但真的到了无可选择的要面对这一切的时候,说实话,我有点害怕。想想为了后 [b]者,我要付出至少20万RMB,父母的血汗,我必须勇敢的走下去,做到最好。但是惭愧的是, [b]我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收回这笔投资,因为我没有过工作的经验,很难说我选择的专业一定 [b]能让我轻松的找到一个收入丰厚的工作。心中矛盾翻滚。除了离开母校的伤感,还有对于未 [b]来不确定性的焦虑,或许我犯下了一个错误,关于专业选择的错误。 [b][b]七、ECON到底:我的专业选择。 [b][b]我的“从E而终”的确是执著过了火。选择经济学,因为专业的执著还是对现实的无知呢? [b][b]如果说专业选择这方面我有失误,那么也和一开始的“以美国为中心,加拿大和英国为两个 [b]基本点的申请组合”决策有直接关系。申请的重心在美国。申请美国的经济学博士(申请硕士 [b]取得全奖的机会很低),以我专业背景和过去师兄姐的经验来看,我们只有申请经济学。申请 [b]其他的学科,没有什么特别的造诣,以经济学的背景,面对激烈的竞争,真的没什么底气; [b]而与经济最为相关,也更实用,更受欢迎的学科如Finance(金融),Management(管理),一 [b]般都在商学院。这两个学科虽与经济关系密切但也算是跨专业,难度较大;另外,商学院的 [b]PHD(博士)课程竞争也比其他研院的Programs(项目)更激烈。出于稳妥的考虑,还是应该选 [b]择经济学。 [b][b]就我自己的兴趣,我很喜欢继续从事经济学的研究,因为感到本科学的这些东西实在不足以 [b]应付实际的问题。但是,不得不承认,由于缺乏工作经验,我又不知道到底什么专业是自己 [b]真正喜欢的,什么知识是现实中急需的。或许那些最需要的东西是象牙塔外亲身经历了才能 [b]学到的。企图通过读研而充实自己,是一个幼稚的大学生的一点点理想和对于学术的追求 [b]吧。 [b][b]我的“从E而终”的确是执著过了火。就申请而言,对付美帝国主义的策略我有没做任何改变 [b]的用到了英国绅士这里。我仍然选择了经济学。旁人或许不知道,经济学并不是让自己迅速 [b]致富的学科。经济学侧重的研究整体经济的运行,更偏向于宏观经济决策。不会像管理和金 [b]融那么具有“好工作缘”。至少有人跟我说过,LSE是一个经济学学术研究的好地方,如果想 [b]赚钱,迅速收回成本,应该去学金融。于是,我又担心,去了LSE一年后能否找到一个好工 [b]作,收回成本。这次的LSE投资,值得吗?选择经济学,因为专业的执著还是对现实的无知 [b]呢?抑或是思维的懒惰? [b][b]八、英国:想说爱你不容易 [b][b]故事还没有结局,但是人物的轨迹已经清晰的描绘出将要走的路。 [b][b]去英国的伦敦经济学院,尽管自费,原本也是一件值得庆祝的事情。我还记得曾经许诺过, [b]拿到了LSE的Offer会BG(报告,BBS上对于请客的说法)诸位室友——我的支持者,我不会忘 [b]记的。J只是,走到英国这一步,很沉重。放弃了保研就不说了;最主要的原因是,在精力和 [b]财力上投入了很多美国的学校之后,全部沉入太平洋,没有一个Offer,收到的是一封封拒 [b]信。自己实力不济,选校策略不妙,也怪不得谁,只得好好总结经验教训了。其次,再次痛 [b]苦的在LSE和多伦多大学(University of Toronto)之间选择,弃加而从英(具体请关注连载 [b]的后文)。还有,不能去英国的泰斗级学校牛津和剑桥,遗憾。这些都是关于学校的沉重感 [b]概,还有因此已经付出的情感和将要面对的分离,或是至亲,或是挚爱,或是挚友,突然发 [b]现自己是多么脆弱。然而选择了,就要选择坚强。我的至亲、挚爱和挚友,你们永远和我在 [b]一起。立即咨询

相关留学热词

  • 澳际QQ群:610247479
  • 澳际QQ群:445186879
  • 澳际QQ群:414525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