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澳际学费在线支付平台

香港留学生遭遇“滑铁卢”.

刚刚更新 编辑: 浏览次数:201 移动端

  自1998年香港高校在内地招生以来,各所香港大学一直发愁的是在内地的声望不够;通过各种方式来让内地的学生和家长了解香港的大学和教育情况,随着出国留学人员的增多,去香港读大学的人数也在增多。内地学生在香港面对怎样的学习和生活?两样水土两样人将遭遇怎样的“冲撞”?

  我们关注先行者的故事,尤其关注这些故事背后的文化理念差异。也希望用先行者的故事,给本届高考学生提供选择的参考。

  下马威

  “过了那一关,就不觉得还有什么苦和累的。”

  一年之后,香港大学的刘润哲盘算着再参加一次迎新营,做骂人的人。他笑说不是想报复,而是希望认识楼里的新人,也希望鼓励更多的内地学生参加迎新营。

  王硕初到浸会大学时,参加的是内地学长组织的迎新营。怎么办香港身份证?什么东西应该去哪里买?内地学长一一传授经验。她很快也加入内地学生联谊会,才两个月,就在香港找到归属感。确切地说,是在香港的内地学生中找到了归属感。

  刘润哲入学之初远没有这么温馨。他自找苦吃地选择加入香港学生的迎新营。这个迎新营是由他所住的宿舍楼组织的,目的是让同一楼里的同学尽快熟识。内地新生因为不会广东话,可以不参加,但是如果参加,会得到额外的好评。

  需要解释的是,香港高校的宿舍与内地迥然不同。香港中文大学的研究生傅芃芃还记得他刚到香港时很惊讶:“为什么香港让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混住在一起?”香港同学一样惊讶:“为什么内地让同一专业、同一年级的学生住一起?这样怎么能开阔视野?”

  香港的宿舍文化直接沿袭英国大学教育。没有内地所谓的辅导员、班主任,教师只负责上课,学生的课外生活主要是自我管理。自我管理的途径之一是记者采访中最常听到的hall(宿舍楼)文化。通常一幢宿舍楼有一位舍监,由教师兼任,平时很难见到。每层或几层楼选举出一位学生做“宿舍导师”(tutor),是最常与住宿生打交道的“管理者”。他们通常是高年级学生或研究生,职责是组织宿舍活动,协调住宿同学之间的关系。

  刘润哲所在的香港大学是最英式的大学,也是宿舍文化最浓郁的大学。刘润哲当时刚在北大完成颇为悠闲的一年基础班,又度过一个更为悠闲的暑假,完全没想到听起来颇为温馨的迎新营,实际经历却“比军训还苦”。为期十天封闭式管理,宿舍导师设计的团体培训的项目填满了日程,刘润哲每天都只能睡两三小时,有一次甚至持续28小时都没合眼。

  那次,他和同组学生被关在一个大房间里,吃饭都不准离开,打瞌睡也会被骂。他们要轮流站起来,接受学长的“拷问”,回答之后再接受他们的训话。“回答得真差!真不知道你是怎么混到大学的!”诸如此类的批评让受训的新生一个个像被霜打的茄子一样蔫了,有的还哭了出来。从没受过委屈的刘润哲心情跌至谷底。

  从大房间放出来之后,所有人又恢复亲切温和。刘润哲才了解这个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让新生们学会接受别人的批评,增强抗压性。其实学长们对他已算仁慈。一则认为内地学生愿意参加这个迎新营,勇气可嘉;一则因为他们的普通话不够流利,批评起来总没有讲广东话那么有气势。

  一年之后再回看这28小时,白皙瘦高的刘润哲认为很值得:“过了那一关,就不觉得还有什么苦和累的。”

澳际提示:

1.我的香港研究生生活

2.香港研究生如何算经济账

3.香港留学生克服文化理念差异

想要获得更多咨询服务点击进入>>>>澳际免费咨询顾问

  • 澳际QQ群:610247479
  • 澳际QQ群:445186879
  • 澳际QQ群:414525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