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澳际学费在线支付平台

美国毕业生,到中国抢“饭碗”

刚刚更新 编辑: 美国 浏览次数:220 移动端

  金融危机后;七成美国本土企业削减招人计划甚至不再招收应届毕业生,中国成为他们出国寻找机会的首选。这些金发碧眼的美国毕业生,会不会抢走本已稀罕的属于中国应届毕业生们的饭碗?
 

  美国大学毕业生Denis在北京西单附近租了一套一居室,月租两千多,空且旧。他正忙活着给房子刷上乳白色的油漆。
 

  今年毕业于杜克大学后,Denis发现自己漂亮的求职简历,在美国的就业寒冬面前和废纸没两样,即便“就算扫地也干”。
 

  他把目光转向大洋彼岸的中国,并很快收到那里一家知名公关公司的邀请,做带薪实习生。Denis的求职经历正佐证着《纽约时报》最近的一篇广为流传的报道:“求职无门,美国毕业生到中国找工作”。文章作者试图以近10名美国毕业生的中国故事证明,金融危机后,上海和北京正成为美国应届毕业生寻找机会的新目标,甚至不会说中文也不影响他们在那里谋得一份不错的工作。
 

  文章很是刺激了美国民众,许多美国网友痛斥自己的国家竟堕落到“人才外流”的境地,而一些有中国经历的读者则对此嗤之以鼻,“中国岂是那么容易混的地方?”而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同样令人纠结——眼下最现实的问题是,这些金发碧眼的外国学生,会不会抢走本已稀罕的属于中国应届毕业生们的饭碗?
 

  “崇洋媚外的年代已经过去了”
 

  Denis的确抢了中国同龄人的饭碗。这家公关公司的招聘信息是他的中国朋友、中国的应届毕业生徐臻告诉他的。徐臻至今没有收到回复,而Denis次日便接到了面试通知。“这是一场公平竞争,我们迟早都要面临这样的国际竞争。”徐臻显得并不惊讶。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职业规划中心总监Tom告诉南方周末记者,金融危机后,七成美国本土企业削减招人计划甚至不再招收应届毕业生,中国与欧洲成为毕业生们出国寻找机会的首选。
 

  但这些美国毕业生并非每次都这么好命。同是今年毕业于密歇根州立大学的Dave已经在上海呆了四个多月,眼下还没找到工作,倒是妈妈偶尔打来鼓励电话,“看了《纽约时报》的文章了吗?Dave,看来你的选择是对的!”“我的选择是对的?”Dave开始怀疑自己。与他合租的两个应届毕业生“老乡”也都没落实工作。每天一起床,三人就对着各自的笔记本电脑,写求职信,每隔五分钟刷新一次邮箱。Dave和室友从不去那些为中国应届毕业生而设的招聘会,那里提供的两三千元月薪不足以支付他们每月一万多元人民币的房租和美国原装进口的食品开销。
 

  他们的首选目标是全球500强和美资公司。从数据上看,似乎机会多多,截至2008年8月,全球500强中逾200家已在上海设立了分公司。其实,这些公司每年10月份也都会在美国各高校组织的招聘会上露面,但这两年大部分公司只是为了卖个面子走走过场。
 

  初到中国时,密歇根州立大学经济系毕业生Jared,Dave的室友,只打算投全球排名前12的投行,他对自己信心满满,“我能给这些驻中国的公司带来纯正的西方思维和工作风格。”但他很快被在里面工作的学长打消了念头,眼下别说空缺,就是实习生也不再招了。Chris,Dave的另一名室友,今年毕业于迈阿密大学,他曾幸运地获得过一家美资公司的面试机会。同样金发碧眼的面试官问他的最后一个问题是,为什么到中国来求职?Crhis答:“和你们一样,看上了这个充满机会的市场。”但至今没有下文。“我看不到这些毛头小子的优势在哪里。”中国市场调研机构负责人ShaunRein说,金融危机后,他的选择太多了,每个月都会收到四五封来自华尔街的富有竞争力的求职简历,他们都失业了。
 

  北京一家PE机构主管亦密集地收到从各种渠道投来的美国毕业生简历,斯坦福的,耶鲁的;有中国留学生,也有老美。“崇洋媚外的年代已经过去了,”他翻看着厚厚一叠全英文的简历,“中国的大学生,语言、知识结构、智商、薪酬期待等综合性价比高多了。”他不打算从这堆外国应届毕业生中挑人:“做PE讲究资历,且必须要熟悉中文和中国市场。”四处碰壁后,Jared的澳际感逐渐降低,他甚至通过51job网站给几家中国公司投了简历,但注明:起薪可以在8000元人民币左右,但希望几个月后加薪。毫不意外的,他没收到任何回复。
 

  “迟早会需要一个适合的美国人”
 

  威斯康辛大学2009届毕业生Benjamin通过应聘北京一家外国语培训中心的外教,解决了赴中国的工作签证,作为在中国找工作的过渡。
 

  外教,是越来越多奔赴中国的美国毕业生的过渡工作,这相当于中国人到美国往往从刷盘子做起。一家英语培训机构的招聘负责人Molly说,过去16个月,公司平均每个月收到全球七万份求职简历,其中40%的应聘者来自美国。
 

  但这绝不是他们的目标。Dave在生计得以解决后,更坚定了自己的优势在于差异化竞争。他开始瞄准中国新兴的高尔夫运动。2006年,时读大二的他曾经申请到中国参与一个草坪管理项目,发现中国高尔夫业发展潜力极大,比如,上海眼下只有10座左右的高尔夫球场,“中国的中产阶级越来越庞大,到中国做生意的商务人士越来越多,”此外,“中国的官员也热衷于高尔夫”。Dave距离成功最近的一次是和一家上海高尔夫球场的谈判,会说中文、有两三年高尔夫经验、外籍人士的他,离对方的每项要求都只差一点,“他们要求中英文流利,五年工作经验,丰富的人脉资源,东南亚人优先。”但他并不沮丧:“他们迟早会需要一个适合的美国人。”这个毛头小子,正在努力让自己变得成熟、优雅起来,以适应可能到来的机会。每天除了做外教,他把越来越多的时间花在跟学长:学长的生意伙伴套近乎,和他们一起喝咖啡,或到上海周边的高尔夫球场练练杆,混个脸熟。他还成立了一个密歇根州立大学商学院中国校友会,明年人数将达到三十多人。“保守估计,我们的协会很快将有一百多人。将有越来越多的人发现中国的价值。”Dave说,“那时,他们都将成为我的优质客户或生意合作伙伴。”在重视校友文化的美国社会,各地校友对应届毕业生往往起到举足轻重的提携作用。学长的极力推荐,往往比一份漂亮的简历更有实力。Benjamin最近在校友录上发现了一个大人物校友,中国前国务院总理朱镕基之子,1994年获得威斯康辛博士学位的朱云来。Ben打算跟这位现任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董事长套磁,他不明白中国的朋友为何觉得这事不太靠谱:“如果小布什的女儿是我的校友,和她套磁是件很自然的事情,只是认识一下而已,又不求他们走后门给我份工作。”20所全美排名前100高校的职业规划中心给南方周末的回邮中都确认,由于到中国工作的毕业生人数不断增长(包括中国留学生),近几年在北京、上海设立了校友会分会。
 

  华盛顿大学职业中心的Marva在回信中强调,对于这一增长势头“丝毫不觉意外”,因为“华盛顿大学的毕业生充满了野心和独辟蹊径的冒险精神”。“嘘!”Dave的室友Jared半开玩笑地扮夸张状,“这的确是一个新趋势,但也是一个非主流的选择,往往是我们这些年轻、单身、有冒险欲望的男生才会发现这里的机遇。我可不想让太多的美国人知道这一点。”
 

  “中国是惟一的选择”?
 

  由于公关公司的实习生岗位无法申请工作签证,Denis无法在北京长呆,两个月后,只能换到获取签证更方便的香港。
 

  北京语言大学宣传部张老师告诉本报记者,中国政府对签证的发放一向比较严格,外籍学生如果获得的是学生签证,不允许在境内打工,即使是兼职也不行;最稳定的是申请工作签证,有效期为1-2年。
 

  事实上,他们中的多数并没有想过在中国呆上一辈子。这场中国淘金之旅的赌博期一般在两年左右。2009年9月15日,全球金融危机一周年纪念,奥巴马宣布减少国资对企业的投入,美国复苏的信号让人们欢呼雀跃。
 

  从这个角度而言,中国距离真正的全球人才自由流动市场还很远。但一个显著的变化是,中国在一向重视国际经验的老美眼中,已经清晰地与其他充满异域风情与他者景观的国家区分开来。到中国去,已由过去的“让你变得与众不同”成为现在的“让你变得无比重要”。
 

  今年毕业于康奈尔大学的Max,父亲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到中国淘金的第一批美国商人的典型,他将自己的玩具公司的制造工厂搬到了廉价的中国珠三角,一年几次往返中国,十几年了仍然不会说中文;他在中国的美国朋友,要么是像他这样的商人,要么是被公司总部派遣过来的高管,嘴上总是对自己被“发配边疆”充满抱怨。
 

  十年后的今天,新晋的高管们开始竞相申请到中国来,截至2008年8月,驻上海的外籍商务人士逾一万四千人。2005年Max申请大学那年,父亲建议他学中文:“将来想做大生意,就要到中国去。”今年毕业后,Max应聘进入了在北京的房地产公司,在他看来,父亲那一辈的制造业已成夕阳,房地产公司、咨询公司、投资公司等这些与资本紧密联系的企业才将是中国未来最赚钱的领域。
 

  日渐壮大的朋友圈、星巴克的密集程度、可以拼凑成一幅欧美地图的大小楼盘名,让Max和他的朋友们觉得自己其实离家乡并不遥远。尽管他们都认为,自己迟早会回美国,带着极具增值性的中国经验,到自己祖国逐渐复苏的经济浪潮中大干一番。
 

立即咨询
  • 澳际QQ群:610247479
  • 澳际QQ群:445186879
  • 澳际QQ群:414525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