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澳际学费在线支付平台

深刻体会美国“无用”文化

刚刚更新 编辑: 美国 浏览次数:173 移动端

  美国是个实用主义的地方,但是仍然在不经意之间处处感受到一种“无用”文化。“无用”这个概念本不存在,但是在“有用主义”或者凡事问效用的语境下,就成了一个问题:不发生产值的节日、晒太阳、艺术、美、好玩,到底有什么用?

  “会休息才会工作?”但是在家过节和工作效率的关系似乎还没什么证据。“美能培养高尚情操?”也不一定,据说希特勒就很喜欢音乐,包括珍藏的犹太音乐唱片。如果一定要从“有什么用”的角度讲,我觉得有下面三个方面倒是值得思考:

  第一,谁来判断“有用”?我们从小被告知:要做祖国有用的人才。但什么是祖国有用的人才呢?祖国自己当然是不会开口的,所以一定要有人确立出社会评判标准。再完美的制度,评判者也是只能站在自己眼睛的水平线上,向下望的。美国杂志曾公布一份哈佛大学“遭拒杰出人才榜”,巴菲特、民主党参议员克里、哥伦比亚大学校长李·鲍林格等十多位赫赫有名的人物榜上有名;叹“天生我才必有用”的李白,当年屡经仕途不得志,没想到“天”安排他的“用”却是千古留名的“诗仙”,一个时代的代表。可见我们并不总是知道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才能是“有用”的。

  第二,直接的、当下之“用”与长远的、人类之“用”。“用”是一个可以衡量的、看得见的、能比较的概念,因而必然是相对于某个参照系而言。10年后的结果对政治家而言是没有用的,100年后的事情对生活在今天的人而言是没有用的;哲学一定不如经济学立竿见影,理论物理肯定比不上土木工程好用,厨艺倒说不定是最有用的。假若我们的前人都具有如此的效用精神,牛顿就该洗洗吃了掉在地上的苹果,从而也就不存在瓦特们应用力学原理发明什么蒸汽机;中国五千年,要是一直全保GDP增长,这些江河、生态,恐怕就轮不到我们现在来破坏了。从某个意义上说,越是人人可见、可度量、可比的“有用”,就意味参照系越近于生活,越直接,越短浅,也就丧失了越多的空间和未来。那些“无用”之事,或说人看不到实用因果的东西,比如好奇、兴趣、自由、美感,上天倒看起来总有自己的道理。

  第三,对社会“有用”还是对人“有用”。比如,当我们说“你学哲学没用”的时候,虽然含有对人的关心,比如说你可能找不到工作,不能赚到钱等,但其实还是以社会本位在谈的“用”,它的逻辑是:因为哲学不是目前社会所需,所以你可能找不到自己的社会角色,从而不能使自己成为社会“有用之人”,从而自己受到损害。如果站在人的角度上,一个人喜欢某学科、思考获得乐趣,就是其“用”了,象方程式对于爱因斯坦,思辩对于康德,怎么可能没有用呢?不过前者是人对社会的“应用”,后者是个人本位的“享用”。比如荣登2008令人目瞪口呆12句话榜首的“中国老百姓不缺钱”,此处老百姓就是个集体概念,是作为消费群体对于社会的功用而言的,不是指其中每个人,所以作为个人的“老百姓”感觉和专家完全不同;我还看到一篇专家文章“利用农民工问题化解金融危机”,农民工被视为一个整体,可以被使用、被利用来作为解决经济危机的一个资源,但它是不是对个体农民工有用的呢,不一定,那么如此一用,社会弱势群体的角色岂不更加恶化了?长远看可能反而加剧危机。所以说,把人作为资源、作为工具、作为任何目的以外的东西来应用,看起来很好用、很管用,长远的因果都是看不到的。还是如康德老老实实,对人头顶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怀有敬畏之心,始终将自己以及他人作为、而且只能作为目的,而不是任何其他目的的工具。

  以个人为目的的价值观需要社会制度的保障,在一个不做社会有用之人则不能生存的环境下,“有用”必然会主导一切;而一个包容人的多元、独特性,自由的制度,就更容易生长出以人为目的的空间。毕竟,“无用之用”也是牵强之说。就象论证自由可以促进经济发展。难道美本身不是一个理由么?家庭亲情不是一个理由么?个人自由不是一个理由么?如果这一切都需要证明,你、我,作为一个人,我们到底要的是什么?

  • 澳际QQ群:610247479
  • 澳际QQ群:445186879
  • 澳际QQ群:414525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