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澳际学费在线支付平台

发榜之后才是真博弈?看看美国大学的招生内幕吧

刚刚更新 编辑: 美国 浏览次数:191 移动端

摘要:随着美国各大大学陆续发榜,不少同学都应该拿到自己心仪的offer了,但是殊不知,其实这才是真正的博弈,不少大学在进行录取的时候都有一些不为人知的潜规则,如果你不知道的话,很有可能就这么栽这些学校手里了,因此我们来看一下,美国大学的招生内幕吧!

美国大学和中国大学不太一样,中国大学的录取过程往往只需要小半个月左右即可完成,而且录取工作的大部分由学校完成,学生除了填报高考志愿之外,似乎并不需要做别的。而美国的学生们申请大学的过程可以说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找老师写推荐信,列出自己的课外活动、义工时间、得奖名目,呈报高中的成绩单(包括GPA、SAT、ACT、AP等等),填写申请表,写申请大学要求的短文…… 所有这些程序完成后,这些高中生们就开始进入漫长而焦急不安的等待中。因为美国的大学是自主招生,没有统一的要求,所以在录取程序和时间上也是各自为政。严格说来,美国大学的发榜时间可以从高中上半年的十二月持续到第二年的五六月。这个过程当中,很多学生往往都会处在不安和焦躁中,直到拿到自己的录取通知书,然后给学校发去回函,他们的整个申请季战争才算结束,而后,又是一场全新的博弈。

首先,因为很多申请人会拿到几个,有人甚至会拿到十几个录取通知,而每个学生最终只会从被录取的多家大学中选择一所,这就意味着每所大学最后报到入学的新生数量与发出的录取通知数量之间是有差异的,而这两个数字的比值就是名校特别看重的入学率(yield)。以哈佛耶鲁为例,2017年的入学率分别是82%和71.7%,就是说,这样的顶级名校也会被相当比例的学生拒绝的。

美国名校之所以看重入学率,是因为一方面它标志大学对学生的吸引力,这个数值越高,说明大学越具有强大的竞争力。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这个数字会对于每年的大学排行榜产生影响。

因此,各个大学为了保证自己的入学率就会在录取的过程中大做文章。比如各个指标都出类拔萃的申请人常常会被排名十到二十的东西放在候补名单(waitlist)上,或是被直接拒绝,因为招生官认为这样的学生对于他们大学来说过于优秀(overqualified),即使录取他们,他们也只是拿这些大学当作“备胎”。这种做法因起源于波士顿的塔夫斯大学而被称为“塔夫斯综合症”。

与“塔夫斯综合症”这种饱受非议的做法相比,很多大学为争夺“优质”申请人采取了更积极的措施。比如,一些大学会在指定的发榜日之前提前几天甚至几周向一小部分优秀学生发出录取通知书,附带着以报销机票来盛情邀请学生参观学校。

还有些学校更是下力气,如在全美文理学院中排名第二的阿默斯特学院,在录取的学生中选出五名,给予每人高达两万五千美元的研究奖学金并配专门教授作为指导老师。对得到的学生来说,这个意外惊喜自然会让他们在选择学校时为阿默斯特学院加分。通过在学术上和经济上的双重诱惑往往会让不少学生禁受不住诱惑,乖乖就范。

很多大学都对“心仪”的学生格外慷慨。一名被莱斯大学录取的学生向校方咨询是否可以得到助学金,学校方面很快回应:根据你家庭的收入,你无法得到助学金,可是因为你优异的成绩和表现,你将得到总计八万六千美元的奖学金。一些排名靠后些的大学还会用全额奖学金的“糖衣炮弹“来轰炸目标学生。为了满足录取率的要求,不少学校都开出高额的奖学金诱惑学生,但是,由于学校实力的问题,这些终究没有实现。

而作为院校争抢对象的同学们,这时候大多是兴高采烈的,而没有收到的同学很可能在经历了一段心碎的时光之后终将恢复理性,重新投入紧张的申请当中,而如果,你被学校放在了waiting list上,那就非常尴尬了,为了争取从候补名单上“转正”,常见的做法有:一,学生直接打电话到大学招生办,表示自己的诚意。二,请学校的老师写信或打电话强烈推荐。三,把自己在高中最后一年的亮点,如优秀的成绩、获得的奖项等等提交给大学。

那么,从候补名单上转正的可能性有多大呢?只能说是“尽人事,听天命”,在顶级名校希望渺茫,它们常常只从几百甚至近千人的名单上录取两位数的学生。2017年耶鲁大学就只录取了14个。不过排名在十名以后的大学希望就会大很多,很值得为之一搏。

因此,美国大学申请的过程中,院校之间的博弈,学生和院校的博弈,都是旷日持久而纠结的,只有提升自身实力,同时掌握院校招生的规律,才会在这样的战斗中处在优势地位,从而更好地为自己的澳际考虑。

(本文观点选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任何问题,请联系澳际进行修改或删除。)

  • 澳际QQ群:610247479
  • 澳际QQ群:445186879
  • 澳际QQ群:414525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