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澳际学费在线支付平台

一个麻省理工学院毕业生对中国教育的反思

刚刚更新 编辑: 美国 浏览次数:24 移动端

朋友的女儿在十多年前考上了,当时在周围中国人圈子里轰动一时。毕业后她到硅谷发展,一边工作一边又修了个MBA学位,现在在一个世界顶级的IT公司里工作,亲朋好友都觉得她很能干。每当华人家长当着她的面表示要让自家孩子以她为榜样时,她都露出哭笑不得的表情,一再说自己很普通,就是个高级打工仔而已,千万不要向她学。

有一次过节聚会,当大家的话题又转到孩子的教育上时,她讲了她自己对于子女教育的一些反思。

单纯从财富上看,他们这些打工的人在同学里不值一提。但是最潇洒的却不是上面那些 成功 人士,而是一个大学期间学习很好的男同学。他自从有了孩子,就辞掉工作在家里做起了家庭主夫,因为他发现自己特别喜欢照顾孩子的感觉,喜欢相妻教子的生活方式,在孩子上学前他都不打算去上班了。他太太也做IT行业,收入足够家庭开销,而太太不喜欢做家务,所以他们夫妇两人正好互补。这个同学还有个兴趣是旅游,他们全家一有空就满世界去玩,已到过七十多个国家,以后打算把地球上的每一个角落都走走。同学里面属他没有压力最轻松自在,让生活节奏很紧张的上班一族们羡慕不已。

他们几个华裔孩子在校时学业优异,努力踏实,智力超群,可大学毕业以后,后续的事业发展却普遍不如美国同学。

在中国父母眼里,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孩子上大学,没有把教育看成是一件为孩子的一生打基础的事儿,光以为把孩子送进了名牌大学父母就大功告成了。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家长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孩子的学习成绩上,还有和进名校相关的活动中,而子女教育的其他重要方面,很多不能被量化的方面被忽视了。比如,孩子的自我认同感、自信心、冒险精神、不畏失败百折不挠的精神和勇气、享受生活的能力等,这些都是她和同学相比之后感觉自己所缺乏的。人的一生更像马拉松比赛,一个人若想取得成功,性格的培养非常重要,超过了上名校。事业都是在大学以后建立的,名校的招牌在刚毕业的头一两年找工作时还有点用处,后来很快就会被工作经历所取代。

她举了一个自己的例子。刚毕业的时候,她曾到谷歌公司应聘,当时它成立时间不长,急需人才,公司创始人之一面试她,还和她一起吃了午饭,特别希望她能留下来。可是硅谷的小公司多如牛毛,谁也不知道这家公司的命运如何,会大放异彩还是像成千上万新创业的公司一样倒闭?虽然她敏锐地感觉到了搜索领域的前景,但是求稳的心态让她最终还是选择了另外一家已闯出名牌的大公司。她的同在硅谷工作的美国同学当时极力劝她选择谷歌,说如果以后这家公司不行了就再找工作好了,实在不行她那么会读书还可以回学校读个硕士,有什么好怕的?可她就是没敢冒这个险。现在谷歌的成就有目共睹,如果她当初选择留下来,公司上市以后她已变成了千万富翁。

她说她就让孩子尽情地玩,孩子将来有兴趣有能力上名校就上,没有兴趣就不上,重要的是孩子要快乐、身心健康,对自己有自信、对生活有热情,将来他们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去。

  • 澳际QQ群:610247479
  • 澳际QQ群:445186879
  • 澳际QQ群:414525537